延迟焦化装置原料性质对消泡剂耗量的影响

时间:2022-10-23 05:57:43

摘 要:介绍了23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2013年6月间出现消泡剂消泡效果下降的问题。通过分析原料性质、操作条件、消泡剂适应性等因素后,得出一种解决办法。即装置建立原油参炼种类及比例台账和减压渣油化验等数据台账,定期对原料性质变化进行数据分析、风险评估从而形成一种对进料性质变化对生产影响的监控模式,进而为消泡剂厂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提供依据,提高消泡效果、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生产。采取此方法后消泡效果明显改善,可以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达到稳定消泡剂消耗量的目的。

关键字:延迟焦化 消泡剂 原料性质 数据监控

一、前言

装置设计规模为230万吨/年,实际进料为219.55万吨/年,设计循环比为0.4。设计生焦周期为24小时。操作弹性为60~110%。目前,焦化装置流程为两炉四塔,消泡剂在塔顶注入。焦炭塔规格型号: φ9000×40600×(22+3)/(24+3)/30/32/34/36/40; 消泡剂注入泵为柱塞泵,规格型号:RA040S024X1MNN,2台。焦炭塔设计单塔进料量为157.43吨/时。

二、装置问题

2013年6月份,焦化装置加工量持续高位,月处理渣油量为193766.819吨。加工原油种类繁多,卡斯蒂利亚18.98%、沙轻43.75%、沙重37.27%。原消泡剂中消泡成分明显无法满足装置生产需要,消泡效果不明显。原料变差后,焦炭塔单塔的生焦量增加,焦炭塔内的焦高多次超过报警上限,为了防止出现冲塔事故,加大了消泡剂的注入量,造成超出使用计划4.74吨,对安全平稳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11:30焦炭塔料位27米,开始注入消泡剂,按40%注入行程注入无消泡效果,提高注入浓度至100%,13:00时由28.00米降至25.98米,消泡率为7.21%,在两小时内长至28米,提高注入浓度至200%,16:45时长至28米。消泡剂平均注入速率1.44%/h。对安全平稳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在6月份期间,多次发生上述现象,造成超出使用计划4.74吨,原有消泡剂适应性很难满足装置当前的安全生产需要。

三、原因分析

1.原料分析

在2013年6月期间,渣油处理量维持在6300~6500吨/天,原油参炼主要为沙轻、沙重及卡斯蒂利亚或科威特等。渣油化验数据:2013-6-9残炭27.06%,2013-6-13残炭27.51%,胶质+沥青质32.27%,2013-6-16残炭27.13%。设计中渣油残炭量为25.85%,胶质沥青质44.7%。而实际渣油残炭量最高27.51%,平均26.83%,高于设计0.98%。胶质沥青质最高35.67%,平均33.56%。残炭量和沥青质的超设计是造成焦炭塔泡沫层高的根本原因。但由于生产任务要求,无法调整。

2.操作参数分析

焦炭塔操作参数自开工以来,始终维持在495℃入塔温度,0.15MPa塔顶压力。两项操作参数均为国内延迟焦化装置平均值,在此期间不是影响生焦量和消泡效果变化的主要因素。

3.消泡剂因素分析

自装置首次开工以来,一直使用天津精华公司的ZX-986型消泡剂,注入浓度可以控制在40ppm。在2013年6月期间,原油参炼种类、比例一直波动,原油参炼种类接近20种,参炼比例每天都在调整,原油参炼造成的影响又是很难预知的,这需要消泡剂有极高的适应性,原有消泡剂在配方选择上数据依据设计提供,和实际数据出入较大,配方适应性上很难做出保证,这是造成消泡剂消泡效果不好的直接原因。根据消泡率计算,按照28m开始注入消泡剂计算,技术协议提出消泡率可达到10.7%,实际仅为7.21%,未达到生产需要。注入浓度方面,技术协议20~60ppm,实际最高注入浓度达到68ppm,高于注入要求。

四、解决办法

根据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造成装置消泡剂消耗量大,消泡率低,安全生产无法满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油参炼种类繁多,复杂多变;参炼比例变化频繁,但原油参炼又是生产任务要求,无法进行更改。消泡剂配方是依据设计数据进行的配置,很难达到适应原油参炼多变、原料性质复杂的目标。因此,装置必须建立原料性质监控模式,对原油参炼、装置进料进行数据监控。

本装置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

1.根据生产部下发的原油参炼种类、比例、原油评价等数据汇总形成原油参炼台账;

2.汇总减压渣油化验数据形成装置进料性质监控台账;

3.不定期进行渣油沥青质化验;

4.定期对所统计的台账进行数据分析,风险评估;

5.一旦出现原油参炼复杂、变化频繁,数据波动大的情况下,立即通知消泡剂生产厂家,并提供相关数据,以调整消泡剂配方比例,以达到适应原料性质的目的。

五、监控运行效果

经过各项台账的建立,装置积累大量原油参炼、进料性质数据,基本达到原料性质监控目的。并于6月中旬进行第一批次的消泡剂适应性调整。

1.消泡剂消耗情况

注入消泡剂操作要求:单泵50%注入。料位26米时开始注剂,小吹汽改大吹汽后停注剂。根据周报数据可以分析出,1、两个月注入浓度在协议要求范围之内,基本满足生产需要2、消泡剂消耗浓度逐周提高。消泡剂7月实际消耗3.6吨,比计划少消耗3.4吨,单耗为0.0165千克/吨。8月实际消耗4.66,比计划少消耗1.34吨,经过两月控制,已将6月份多耗的4.74吨全部抵消。其中8月1日至8月7日出现单周最少注入浓度15.58ppm

2.渣油性质

2013-8-22残炭25.52%,胶质+沥青质39.34%,2013-8-25残炭24.76%,2013-8-29残炭25.06%,胶质+沥青质36.68%,实际渣油残炭量平均25.11%,接近设计值,相对6月13日减少2.4%。胶质沥青质平均38.01%,低于设计胶质沥青质,相对6月13日增加5.74%。

3.消泡剂改进适应性后操作参数

焦炭塔料位:12:47时,25.37米,12:53时,20.63米,消泡率18.68%。消泡剂液位:13:42~16:46期间,液位下降3.1%,时间3小时,注入速度1.03%/时;16:46~17:10期间,补充消泡剂;17:10~18:38期间,液位下降1.6%,时间1.5小时,注入速度1.06%/时。总注入时间为5小时,消耗5%。注入行程40%。

4.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1、消泡作用:消泡率由7.21%提高至18.68%,消泡效果大幅提高。2、抑泡作用:到达20:00切塔时,后者料位不到25米,完全在安全生产高度之下,抑泡效果也可满足生产需要。3、注入浓度:8月时,注入速率为1.04%/h,而6月时为1.44%/h,注入浓度降低,注入浓度完全在协议浓度之内,没有超量现象。

六、总结

1.装置原料性质监控积累大量数据,为改进消泡剂适应性提供依据。通过实践,可有效控制消泡剂的耗量,降低三剂费用。

2.通过装置原料性质监控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及时调整消泡剂配方后,可有效提高消泡率、维持注入浓度、装置平稳运行,确保生焦周期稳定,长周期安全生产。

上一篇:刍议生物酶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中的效果对... 下一篇:提高聚丙烯酰胺微凝胶热稳定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