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问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5:23:09

学生发问精神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教师教的比重大于学生学的比重,教师力没少费,可“并不讨好”,也就是说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其中的一条途径就是学生发问精神的培养。

一、培养发问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自有其启迪智慧、获取知识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提问,不管你如何精心揣摩、巧妙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均属被动思维,带有极强的从属性。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发问。比如,在教学《荔枝蜜》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和本篇训练重点,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针对重点,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中的“嘤嘤”本来形容鸟叫,为什么这里用来形容蜜蜂呢?课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那么高尚,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荔枝树?课文写到倒数第二节时,已经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得很好,有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大家的讨论,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学贵有疑,有所疑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悟。可见,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不断质疑又释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思维、善于思维创造条件,调动其发问的主动性。培根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的一半。学生如果在教师的主宰下定式思维,那么,他们不但会缺少获得知识的强烈欲望,也不能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而且还会抑制思维的发展。因此,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才能因疑而发问,从而使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思维轨迹螺旋上升。

二、教给发问的方法

学生发问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还要教给其发问的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功的。”孔子也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名言。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有的学生虽经思考,但提出的问题抓不住主要方面,或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不但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而且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补。教师要在关键处扶学生一把,由浅入深地从教材内容上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教给方法,反复训练,使学生发现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荔枝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是否觉得文章内容与课题间存在什么问题呢?”学生一下子发现不了,教师又进一步启发:“也就是说全文写的是什么,与课题相符吗?”这样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全文主要写蜜蜂,为什么课题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呢”?这一发问触及了事物的本质。结合教材,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学生讨论,明白了:荔枝蜜是促使我对蜜蜂感情发生变化的关键所在,以它为题,寓意鲜明,个性突出。如果不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而是教师直接提问:“为什么课题用‘荔枝蜜’而不用‘蜜蜂’呢?”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思维状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发问的自信心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发问的心理品质,并增强其自信心。一些性格内向、胆小怕羞的学生不愿发问,也不敢发问,主要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引起同学的讥笑,受到老师的责难,这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并注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发问,及时表扬敢于发问的学生。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只要态度认真,即使不恰当,教师也不能予以挖苦、讽刺,甚至是嘲笑,要婉转地给予纠正,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信心。

总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抛砖引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并逐渐养成发问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学校)

上一篇: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赏识,通向成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