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时间:2022-10-23 05:20:02

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提要] 贵州省作为一个后发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虽然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体系,但仍属于低水平,同时存在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此,从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特征着手,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生产业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支持开发园区建设以及平台建设等,推进贵州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对策;贵州

基金项目:贵州省贵州商学院课题(2014XJYB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4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事实证明,谁掌握了价值链高端的现代产业,谁就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处于支配地位。因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产业竞争力弱,产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加上当前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时期,外需外贸不足;国内人口红利消失,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因此,加快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已经刻不容缓,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的现代化,在于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了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和顺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贵州省应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

产业体系是指经济中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系统。产业体系体现为内外部产业间、内部产业间或产业不同环节间的联系,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禀赋、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在各地区间存在着差异,所以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经历了农业文明时期产业体系、工业化时期产业体系、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四个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产业不断改造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产业体系逐步由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界定迄今在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综合已有的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可定义为:在横向联系上具有均衡性和协调性,在纵向发展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现代化特征明显,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耗能、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系统。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

二、贵州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是产业体系的提升和发展过程,它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建立。但这种转变必须要根植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当地的资源禀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律,否则会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失去其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里,贵州省产业结构经历了四个调整时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时期为“一二三”(1979~1991年)类型。贵州省三次产业比重由1979年的42.13∶40.54∶17.33发展到1991年的39.10∶34.32∶26.58。贵州省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历来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为主,所以农业比重较大。与其他落后省份不同的是,贵州省的工业比重和农业不相上下,这是由于改革前的“三线建设”使贵州省的工业特别是军工业和重工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第二时期为“二一三”(1992~1997年)类型。三次产业比重由1992年的35.65∶35.92∶28.42发展到1997年的33.75∶35.86∶30.39,工业比重维持在35%左右,超过了农业,贵州省由此进入半工业化社会;第三时期为“二三一”(1998~2006年)类型。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30.88∶37.21∶31.91发展到2006年的16.82∶43.19∶39.99,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及建材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和以烟酒、食品、制药为主的轻工业体系。第一产业大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第四时期为“三二一”(2007年至今)类型。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5.48∶39.00∶45.52发展到2014年的13.79∶41.59∶44.63。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跃居第一位。

(二)服务业发展现状。2005年以来,贵州省服务业的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15.32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4,128.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91%上升到44.6%。2014年服务业增长率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四位,服务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05~2009年间保持在50%以上,2010年突破60%的水平,2012年以后持续保持在70%以上的高比重水平,作为现代服务业典型代表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增速最快。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力量的生产业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张、结构逐步改善、功能不断趋强的发展态势。生产业是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等特征。2013年贵州省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800亿元,占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2.4%、48%,生产业企业数达到6.35万户,占服务业企业比重约为47%,在一些区域和部分业态中,初步呈现生产业内部、生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的态势和雏形,涌现出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会展、融资租赁等一批新兴服务业态。

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生产业发展滞后。目前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均不高,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生产更多地局限于资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生产业的需求空间比较有限,再加上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与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需求增长减缓甚至萎缩的制约。此外,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色彩浓厚的各类服务机构长期垄断市场;第二,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不相适应。贵州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需求衔接还有待加强,专业培训机构及中介机构较为匮乏,中高端服务人才不足;第三,创新能力偏弱。这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等对产业带动、支撑和引领功能强的领域非常突出;第四,特色优势服务业结构单一。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服务业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健康养生养老、大数据服务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特色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和水平较低。

(三)工业发展现状。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全省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11.8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40.88亿元,平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工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从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分析,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7年的20.92∶79.08发展到2014年的24.25∶75.75。重工业比重出现下降,但比重仍然较大。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类型分析,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总产值均呈不断缩小趋势,国有企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41.9%下降为2014年的14.37%,集体企业总产值由2007年的0.72%下降为2014年的0.21%,其他企业总产值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重点行业增长稳定,201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3.7%、8.8%、8.8%和6.6%。“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8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产业集聚已从“起步建设期”步入“快速发展期”。省级30个重点园区明确升级路径,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地方特色园区蓬勃发展,为工业增长夯实基础。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贵州省实施倒逼机制,超国家计划制定并完成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凡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停建。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入国家第一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贵州省企业规模普遍小,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较少,这对技术进步以及市场的运作效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贵州省在产业集聚方面已初具规模,但远远不如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且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发展方式粗放,高科技含量低,并且大多数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而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形成;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贵州省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医药制药等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不能改写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2014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15,659人年,仅占全国的0.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3,146件,仅占全国的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4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2个百分点。多数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缺乏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的动力,很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是模仿,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弱。

(四)农业发展现状。2005~2014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比重由18.32%下降到13.79%,降低了4.53个百分点;产值由362.49亿元增长到1,275.45亿元,增长了3.52倍。与此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877元增长到6,671.22元,突破6,000元大关。2014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区位商是1.5,说明贵州省第一产业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2014年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等生产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全国第三位。非粮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47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52个,新增认证绿色食品4家企业6个产品,组织申报有机食品企业5家5个产品,9个农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的98.8%。贵州省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建设,2014年以213个农业园区为平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有2,421家企业入驻园区,建立合作社2,771家,实现总产值993亿元,销售收入771亿元,园区从业农民300余万人,农业园区已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农业经营规模小。贵州省境内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导致了贵州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1.67亩。由于地势崎岖,耕地质量较差,开发的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具有牵动力的大龙头企业少;第三,基地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贵州省的粮食、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在数量方面增长较快,但主导产业发展较慢,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第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第五,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人才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发展缓慢,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不协调。

三、贵州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议

现代产业体系是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聚集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但重点是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具有创新能力的道路。针对贵州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是提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贵州省要把重点行业中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技术创新机制。及时关注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发,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要尊重创新成果,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保护。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区域合作,形成开放式发展。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加强与相关各方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对接和合作,拓展区域市场需求空间。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成渝经济区等经济区域在生产、物流、研发设计、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探索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等途径,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实现市场拓展和品牌输出。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通过总部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模式,开展跨区域经营。支持企业以技术标准为纽带,通过产业联盟或技术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成员等方式,拓展国内服务市场。鼓励会展、咨询等商务服务企业,通过专业服务联盟、组团式推介会等方式,共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三)以生产业发展为载体,加快产业的融合。以技术融合和功能要素融合为主要路径,以产业链延伸融合为主要模式,推进生产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发展。与工业融合:支持企业通过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积极构建研发、设计和销售价值链;推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发展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增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利用循环经济方式,与相关企业协同并有效处理工业三废,拓展节能环保服务市场需求;围绕提升工业设计和产品研发能力,支持开展市场调研、企业规划、风险评估等商务咨询服务,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科研服务,情报收集分析等信息服务;围绕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支持发展设备租赁和维修服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各类认证服务、制造技术和工艺开发及专利服务等;围绕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完善物流配送、质量跟踪等服务;推动综合型生产业发展。与农业的融合:以信息、金融、农业科技、市场营销为重点,拓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需求,努力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价值链,推动农业升级和增强竞争优势;通过“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农户”模式,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面向农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检验检测服务。

(四)支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产业集聚使行业上下游联系紧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完善、联系过程是最有机会产生新产品新技术的环节。所以,要加强产业园区的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承载大数据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两烟产业、白酒产业的千亿级产业园区。

(五)加快平台建设,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应扩大投资渠道,激活民间投资主体;加大对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手段在资本市场融资。第二,应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项目,适当增加劳动者福利,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为优秀人才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人才是高技术、新设备的使用载体,是创新的源泉。而受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人们对资金、项目利益的重视程度高于人力资本,再加上利用管理人才的观念、制度落后,导致贵州省在简单劳动力过剩的同时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的匮乏。要狠抓教育,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第三,要树立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发挥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减少繁冗的行政审批制度和程序,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要打破区域行政界线,避免各自为政、恶意竞争的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要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充实市场主体类型,使民营资本和中小企业获得同样的发展机遇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加强对企业专利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品牌和知名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龚绍东.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J].产经评论,2010.1.

[2]覃洁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以南宁市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1.

[4]孙志刚.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N].贵州日报,2016.2.1.3.

上一篇:高管权力与会计盈余稳健性 下一篇:甘肃省扶贫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