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

时间:2022-10-23 05:14:12

浅析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在当今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广播消息如何吸引听众?如何唤起听众共鸣?实践证明,在广播新闻中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响,发挥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能让听众身临其境,进而赢得听众。下面就结合本人采写的获得山西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一诺千金》谈谈广播消息写作中音响的运用。

关键词: 广播消息写作 音响运用 采写体会

广播消息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实况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体裁。广播消息又分为带音响的消息(录音消息)和不带音响的消息(文字消息)两大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一篇好的录音消息在具备有让人回味的细节、有思想和真实记录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现场第一手的各种音响,要用蕴含独特的情景因素,情感因素、思想因素的音响来表现新闻主题。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音响不仅将广播传播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也让广播消息更加真实、感人。

采制于2010年1月12日的录音消息《一诺千金》,说的是从2003年开始,山西阳泉市郊区前洼小学的十三位教师每天往返五公里,义务接送学生上学的事儿。在2010年度山西新闻奖评选中,这篇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下面就结合录音消息《一诺千金》,从真实性、可听性、感染力三个方面来谈谈音响在广播消息中的运用。

一、运用背景音响还原现场 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针对广播能“听”不能“看”的特点,如何“扬长避短”,让听众“耳听为真”呢?我们知道: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背景音响,包括采访现场本来就有的声音和伴随新闻事件而产生的音响,适当的运用这些音响能表现新闻事件的场面、气氛,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帮助听众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采制录音消息《一诺千金》时,我连续一星期前往学生们居住的南垴村口,采制第一手、最鲜活的背景音响,为听众“再现”每天早上老师接送学生的场景。作品一开始,细细聆听,听众会听到多种现场背景音响:有汽车、摩托车在路上疾驰而过的声音、有冬日寒风刮过的声音、有空旷马路上人行走的音响、隐约还能体会出冬天早上室外清冷的感觉。紧接着,是接送学生的赵老师逐一点名的声音、天冷学生跺脚的声音、学生们排队报数声……短短三十秒时间内,多种音响的有机组合使听众通过听觉迅速转化成视觉形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音响场景”,点明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文字很好地融为一体,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稿件没有画面的不足。【作品原文: 1月12号早上七点多,郊区南垴村口,天刚蒙蒙亮,迎着冬日的寒风,前洼小学的赵海鱼老师准时来到这里等候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听众的共鸣,使听众“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了新闻的真实可信。同时,这段音响也从一个侧面点出了这里交通的不便,为后面白校长解释为什么接送学生打下一个伏笔。

二、运用典型音响体现主题 增强新闻报道的可听性。

我们常说: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采制广播消息音响中,因为现场的、真实的音响也是“稍纵即逝”。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必须时刻让采访机话筒处于“开放和伴随”状态,采制第一手的能直接体现主题、直接展示事物本质个性的典型音响。典型音响在报道中往往与新闻报道的主体事实共存,一出现就会强烈的吸引听众,为听众展现一个典型的场面或者一个事物的典型特征,大大地缩短了新闻现场与听众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它所产生的听觉效应是任何文字表述都难以达到的。录音消息《一诺千金》中,接送孩子们的赵老师要带着学生们走五公里的路,此时,记者把采访机对准了行走中的师生们。行走的的脚步声、老师嘱咐声、学生与老师交谈声和沿途的汽车声、学校的上课铃声……一连串原汁原味的典型音响就像一次“现场直播”,给听众一种跟进的意识,引导听众跟着音响走进五公里外的前洼小学校,凸显了生动、丰富的新闻事件。其中,记者捕捉到的一段音响是最打动人的,有个小学生天冷流鼻涕,赵老师拿出手帕为他擦干净,亲昵的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通过这样一组音响,让听众仿佛感觉自己也行走在接送学生的队伍中,亲身体验老师们坚持七年接送学生的无悔付出,再次渲染了新闻报道的主题---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老师们。同时,这段不间断的背景音响勾连起了“学生上学途中”和“学校”两个场景,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使听众能很容易“听”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作品原文:在老师的护送下,学生们穿过不足三十米的207国道,沿着狭窄弯曲的公路向前行进,途中经过七个岔路口和两个丁字路口,身边是不时疾驰而过的汽车和摩托车。赵老师:

(音响出――这儿车多,还有五六个老师住得远,早上六点多坐车来这里接孩子。过了这一段,上去就是学校了。)

过一道弯,再爬上一道坡,不知不觉中,坐落在前洼村最高处的小学校就在眼前。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目送着着学生们走进教室,来不及歇息的赵老师匆忙拿起课本,走进四年级的教室,开始上课。

三、运用采访音响烘托事实,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每一个新闻报道中都有新闻人物,对新闻人物的采访成功与否对整篇报道显的尤为重要。用好、用足这些采访音响能烘托主体事实、丰富报道内容,同时能起到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体会:采写录音消息时,要把音响思维贯穿于整个谋篇布局中,按照“高潮----中间描述 ----高潮---连接情绪”的规律,依靠采访音响把听众牢牢吸引住。录音消息《一诺千金》中,记者采访了事件中相关的所有人,包括老师、家长、学生、校长、村民,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代表着一个侧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对这一新闻事件的讲述。后期剪辑中,记者从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寻找新闻人物最自然、最能表现主题的话语,抓住了人物典型的生活的断面展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用采访音响凸显个性形象,让听众觉得亲切、自然。为整篇报道“锦上添花”。在采访前洼小学校长白先润时,他介绍了接送孩子的原因:【音响出----2003年阳泉市郊区政府撤校并点,为了资源共享,后洼、南垴的孩子到前洼小学上学,路途遥远,孩子们走207国道不放心,上学不安全,我就对家长们做出承诺:每天早上,我们的老师会来接送孩子。老师们已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巧妙地用白校长的话点出了“一诺千金”的主题;接着采访的是在老师们的护送下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张瑶,她讲述了发生在接送途中的一件事:【音响出----一次下雨,几个同学没有带伞,老师把自己的伞让给了同学们,到学校的时候,老师身上都湿了,有老师接送有安全感。】; 七年的时间,不算漫长;但是七年的坚持却让我们动容。学生家长胡俊芳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这篇作品的中心意义:【音响出――老师们自觉、自愿早晚接送学生,体现了老师们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心,七年风雨无阻,孩子安全了,才能更好学习,家长也能放心工作,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回报老师,你说不是是?)】;在采访时,为我们提供这条新闻线索的前洼村村民陈功瑞老人为教师们算了一笔账:13位老师每天往返接送孩子至少要走五公里路,7年间,老师们走的路程已经超过一万公里。 因此,整篇作品结束时,记者用陈功瑞老人的话作为“点睛之笔”。【音响出――耳闻目睹每天看着,心里很感动,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综上所述,在广播新闻中应用音响,能更好的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听众的收听。但是在实际运用时,还要防止出现几个误区:一是为音响而音响,只有是与新闻主题相关的音响都堆砌在消息中,不懂得取舍,不会剪辑有用的音响“为我所用”;二是音响使用程式化,音响是不能与主题割裂开来的,每一篇录音消息中使用的音响与音响之间都要有关联,要自然导入,不要让人感觉是硬贴上去的。三是做音响,就是造假。作为一名广播记者,这是切记要不得的。广播最大的特性是声音,这就决定了广播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采访状态的本质区别。其实,好的新闻和音响就在我们身边,留待我们去不断发现和挖掘。如何更好地发挥音响在广播新闻真实性、感染力、创新性中的作用,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需要每一个广播人孜孜不倦地去努力追寻。

参考文献:

[1]张舒著,音响报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1.

[2]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3.

[3]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0.

上一篇:中国研究生教育背景下的导师制多元化发展调研 下一篇:物种文明的形而上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