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教学思考

时间:2022-10-23 04:09:43

【前言】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教学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本能的缪斯”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创造性力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的缪斯”是儿童游戏的源泉,它们是一种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缪斯式突破”的范例。对儿童来说,这种“缪斯式突破”典型地发生于游戏的形式中。我们都还记得唐和红皮球的故事。当唐独自一人...

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教学思考

【摘要】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是儿童一切创造性的源泉

儿童有无本能?什么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本能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何作用?儿童教育应该怎样对待儿童的本能?在《本能的缪斯》一书中,挪威奥斯陆大学的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在研究儿童的自发性歌唱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能的缪斯”这一概念。他说,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中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作者一再强调它在人类存在中那种超越性、持续性的存在:就人生各个阶段的纵向角度来看,从胎儿未与母体分离的生命一直到夕阳红时的暮年;就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横断面来看,作者通过对挪威、美国、俄国三个在地理、人口、历史和文化政治层面那么不同的国家的研究得出结论,对世界这种与生俱来的缪斯性的理解,是一种共同的人类潜能,它为儿童掌握他或她遇上的任何语言、文化提供了能力。

一、 “本能的缪斯”的体现

1.“本能的缪斯”体现在语言学习中――生存性力量

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远在出生之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胎儿从子宫中获悉的母语在根本上是一种音乐的母语。对胎儿产生意义的是母亲声音的音乐性质――音调、节奏、音速和音的强弱,而不是母亲使用的那些字句的一般意义。胎儿从母亲音调、节奏和音速的变化中“读出”了母亲情感和情绪的变化。从此,母亲和胎儿开始了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在子宫中发育着的胎儿对母亲说话、唱歌、欢笑的音乐性音节日趋熟悉。对他来说,这音节就如同神圣的献词一样,导引他进入人类大家庭。作者认为,胎儿在与母亲的联系中获得了一种交流能力,这种能力是缪斯式的,是对生存的明确,是对加入社会的催促。这种能力为儿童学习母语打下了基础。婴儿用难以置信的速度学会用各种方式使用自己的语言,并在短短的几年内时间里学会了大量的词汇以及复杂的句子,而成年人掌握一门语言所花费的时间是儿童掌握一门语言所花费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本能的缪斯”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创造性力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的缪斯”是儿童游戏的源泉,它们是一种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缪斯式突破”的范例。对儿童来说,这种“缪斯式突破”典型地发生于游戏的形式中。我们都还记得唐和红皮球的故事。当唐独自一人靠树站立时,他也是群体中的一员,他通过想象的力量正在与其他孩子玩耍。在他盼望新朋友的饥渴中,在一种主观幻想和外部现实动态综合的意义上,他也变成了孩子中的一个。正是通过这种想象的力量,唐学会了美国式的掷球、美国式的奔跑、美国式的捕球,从而找到了新的人的归属和文化伙伴关系。

“缪斯式的突破”也体现在儿童的文字游戏中。当儿童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法则之后,他们就喜欢玩弄字眼,他们经常把不同意思扭绞到一起,产生新的洞见,而自己也获得了缪斯式陶醉的满足。这也是儿童想要自由,想去创造和感受新的东西的表现。下面是儿童文字游戏的典型的例子:

问:“飞进电扇里的金丝雀叫什么?”

答:“切碎的啾啾声。”

二、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压抑

尽管“本能的缪斯”存在于每个儿童心中,存在于每个人从胎儿到暮年的整个阶段当中,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意识到“本能的缪斯”的存在。成人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束缚和压抑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比如,当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会边玩边嘴里高兴地叫着,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一表现都会感到厌烦,认为“孩子玩就玩吧,嘴里还嚷嚷啥”。殊不知这正是儿童的“本能的缪斯”的表现,在儿童那里,声音和动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即是一种“恩戈麦”,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儿童边蹦蹦跳跳边唱歌,所以既有动作又有声音的动画片要比只有声音的歌曲更吸引儿童。由此,我想到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父母所理解的音乐教育是只有声音的,是片面的和狭隘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父母逼着孩子坐在钢琴旁,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而在孩子看来,音乐就是声音和动作的组合。只有声音和动作相结合的音乐形式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本能的缪斯”是儿童游戏的源泉,正是通过游戏,儿童的“本能的缪斯”才得以有效地发挥,才逐渐地从未知世界走向已知世界。唐和红皮球的故事、阿恩和摇滚吉他的故事,作者和欧文斯的故事不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吗?然而许多父母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儿童与同伴玩耍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儿童游戏的时间被无情地剥夺和占有。孩子们纷纷被父母送到各种辅导班学习绘画、表演、书法等等。

学校里的情景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儿童天性活动的机构。”是的,是这样的。儿童进入学校后,他的活动处处受到学校制度的压抑。上课的时候手要放到背后,身体要坐直,眼睛要看黑板,不许说话,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甚至在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行为和言语也要受到束缚。当儿童的缪斯天性和学校的制度文化发生冲突时,缪斯天性不得不向制度文化低头。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儿童的认识过程的自主性被破坏了,个性受到了威胁,使人紧张,因而学习也变得毫无趣味可言。学习应该以心灵不受约束为基础,否则学习便无法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自我的丰富人性和缪斯本能的复杂性被忽视了,或者被遗忘了,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将会很少。如果孩子处在一个鼓励自我创造、重视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那么孩子们不费劲就可以学到好多东西。

三、基于儿童本能的缪斯”的教育思考

(一)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生活经验的完整性

根据儿童生活经验的“恩戈麦”,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儿童那里,知觉、听觉、视觉和身体运动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思维是身体的运动,身体的运动则是思维的外化表现。我们在幼儿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在绘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如果这时老师制止孩子说话,那么孩子的笔也将停止运动,他不知再如何去画。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手里拿着飞机模型,身体随着手里飞机的运动不断上下起伏,嘴里还不停地“嗡嗡嗡”地模拟飞机飞行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说和画、语言和动作不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件事。此时,孩子的视觉、听觉和动觉都在参与活动,孩子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可是,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总是忽略儿童生活经验的完整性,认为音乐课就是教会孩子唱一首歌,美术课就是教会孩子绘画的技能,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却被忽视了,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被割裂了。儿童生态感官的功能就像是一个结构紧密的网络,在这里,整体和部分总是共同工作并相互为前提的。如果这个最基本的缪斯世界破碎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就会遭到破坏,当复杂的学习过程被割裂为许多互不相关的片段时,学习将不再是一种统一、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过程。

(二)儿童教育要学会等待

目前,“神童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在中国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很多幼小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学习书法、绘画,甚至珠心算,对此家长还颇有微词地说“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你如果不学就被人家远远地落下了”,这种完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身心接受能力的填鸭式的教育弄伤了儿童的“胃口”,造成了儿童心灵上的残缺,使本能的缪斯受到压抑。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俄国那些在幼年接受过强化音乐训练的儿童,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只有少而又少的人成为职业音乐工作者,在那些没有去吃音乐这碗饭的人中间,绝大多数再也不进音乐厅,再也不想接触音乐,再也没有摸过他们早年被逼着练习过无数次的乐器!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卢梭说得好“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成熟,任何教育都不能操之过急,都要考虑到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成熟条件。因此,儿童教育要学会等待,等待儿童的身体和心智条件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等待儿童有足够的兴趣和愿望去接受教育。这种等待是对儿童“本能的缪斯”的信任。

(三)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人

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本能的缪斯”是人类中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如何保护儿童“本能的缪斯”不受摧残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和家长是儿童接触频率最高的人群,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缪斯心灵,是不可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具有缪斯性的氛围的。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自信去找出自己身上的自发性、创造性、缪斯能力、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天真、自信与引导自信的能力,因为“本能的缪斯”在孩提时代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们的身上。

上一篇:浅谈幼儿科学认读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