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作用,提高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23 01:33:44

发挥主体作用,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课题之一。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才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学生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结合实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在遇到问题时,能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而且能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以及形成求知兴趣等等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

四、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撑海洋、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教师来承担。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提高阅读质量的尝试仅是开始,要使阅读教学焕发更强的生命力,还须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的方法。

上一篇:自主探究——数学课堂永不枯竭的活水 下一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与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