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突显“语文味”

时间:2022-10-23 12:33:12

如何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突显“语文味”

摘要:从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处理,活动形式的确定及串词的编写四个环节入手探讨在活动中突显语文味的方式和手段,从而使活动课真正为语文服务,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综合性;活动;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6-02

1.语文综合性学习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它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自实行以来,以它特有的活跃而热闹的形式深深吸引着学生。一会儿听听音乐,一会儿看看电影,演戏、唱歌、画画……全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一套练下来,下课铃声响起,师生皆大欢喜。可是,这样的课不更像艺术课、科学课或思想品德课吗?这种实施课程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语文课失去了语文课的特性,根本不像语文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只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活动课既要突出活动特性,更要突出语文特性。

1.1 面对不尽人意的现状,该如何做才能增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语文味”,使之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呢?语文的基本功是听说读写。活动课不仅不应弱化听说读写,而且更应该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不过是在培养与提高的过程中,更富趣味性、实践性罢了。只要把活动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听、说、读、写上,把语言文字作为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能回到语文学习之“本”。

1.2 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为例,资料的寻找是活动课开展的前提。主题的确立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读者》《世界中学生文摘》《温州都市报》甚至自己平时的语文积累本等等。大家群策群力,凡能接触到的资料大家都不放过。资料的寻找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

2.材料的处理是活动开展的重头戏

比如说《大铁锤传》。“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是歌功颂德的。而这篇“传”所记述的对象却是马家爵,是个人人痛恨的人物。文章以传记的形式调侃的语气来写,显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感彩都很不符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另外在写作上,它又采用文言的形式,由于发表在网上,文章在用语上缺少严谨。这些都为修改带来一定的难度。怎么改?首先,要明确我们对这个人的情感态度是否定的,因此文中的褒义词要改成贬义词或中性词。如“性勇猛”中的“勇猛”要改成“暴戾”;把“甲烈公”改成“其”等等。其次,不能突现主题的文字要“删”,如结尾“忆往昔,甲烈公饥寒交加,艰难成长,父母苦心,含泪抚养,今毕业在即,未还父母之恩,先行辞世,虽留大义,却失真情。……愿汝九泉有灵,佑中华天长地久,日月同辉,呜呼哀哉”一大段文字,不知所云。这样的结尾,不仅起不到情感教化的作用,同时也会削弱活动主题的表现。因此,我们把这段话改为“忆往昔,其饥寒交加,艰难成长,父母苦心,含泪抚养,今毕业在即,未还父母之恩,先行离世。呜呼哀哉,以此警世”,简明扼要,突出中心。为切合主题,我们把题目《大铁锤传》改为《恩情未还》,与《可爱的人》这一节目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正一反,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和恩情未还的遗憾,形成情感上的一个波澜。在比较、替换、增删的过程中,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通过对语言的潜心品味,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积淀。

3.表现形式的确定

语文课的基本内容应是言语形式,必须紧紧围绕言语形式的学习进行。海德格尔说:“人在语言中诗意地栖居着,只有在语言中,人才成为人。”(《人诗意地安居》)语言是人类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在语言中沉淀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最能表现人类情感的便是语言。活动中,学生以对白、评书、诗组朗诵、讲故事的形式传递信息,通过语言展现自己对“感恩”的独特体验。语言文字是展现情感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其他手段的介入则是辅助语言文字,使之更好地表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比如音乐。在《感恩的心》综合性活动中三次出现背景音乐,《上帝与一位婴儿的对话》的背景音乐空灵柔和,《感恩的真谛》轻快和谐,《雨天的故事》凄凉优美。音乐的融入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荡,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而唱歌则是语言和音乐结合的产物。学生以唱的形式表现语言表达情感,如《可爱的人》《感恩的心》,歌词中不乏优美语句,学生唱熟了不仅会记在心里积累起来,更会转化为行动。以语言文字展现为主,其他表现形式为辅,确立了活动课中语文的主体地位,活动课不再与“语文味儿”背道而驰,语文课不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也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串台词的编写是活动的亮点

如何把零碎的资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把感恩的主题步步引向深入。学生采用的编写方式主要有三点:①引述式。或引述报道或引用文章或引用诗句。如在开场白中,学生引用《报答与报复》这篇文章引出活动的主题“感恩”,再如结束语中引用马斯洛的话对大家提出美好的祝愿。旁征博引既是对资料收集者的肯定,也体现了集体合作的智慧的结晶。②评价式。如“报复别人的人最终报复了自己,当然报答别人的人最终也报答了自己,生命的可贵在感恩”;又如:“可悲啊,二十几年的辛苦养育,到头来却换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与世人的指责,五朵绽放的生命之花凋谢了,四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倒塌了。试想,如果马家爵拥有一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老师的尊敬之意,对同学的珍惜之情,那么这惨不忍睹的场面就不会发生了”。评价准确,一针见血。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③仿写式。“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母爱是衣,为你送去温暖;母爱是灯,为你送去光明;母爱是光,照亮你的心灵……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母爱可以使你在孤独中得到欢乐;母爱可以使你在失望中得到希望;母爱可以使你在冷落中得到幸福(仿流沙河的《理想》)。”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仿写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神圣与美丽,同时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编写中,学生调动了自己各方面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而这一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一般综合性活动课的关键所在。在用语文中学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点,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语文因素也必然得到加强。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它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与撞击。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教师紧紧把握住情感的特点,创造与情感相吻合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整体提高语文素养,课堂上弥漫着一种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的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程少堂)。”《感恩的心》综合性活动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整堂活动课让人充分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境美、构思美和情感美,使人得到情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上一篇:浅议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学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