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民歌生存现状的考察

时间:2022-10-23 12:32:13

摘要:三秦大地,在音乐文化领域呈现三大版块,分别是关中的秦腔、陕北和陕南的民歌。这里,单就民歌而言,我们可以视秦岭为分水岭,陕西南部由于山的雄奇和沟壑的纵横,水的奔流和植被的丰茂,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所积累的民歌,具有山的雄浑,水的阴柔,其歌声缠绵、温馨,极具浪漫之情。环境造就了文化艺术,但究其本质,还是人的原因。民间歌手的生存环境状况直接反映出这门艺术生存的状况。

关键词:镇巴民歌;民间音乐

2004年,镇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6年,《镇巴民歌》和《镇巴渔鼓(镇巴境内流传的一种说唱艺术)》同时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定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和精神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更多地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信心所作出的重要选择和努力。那么,在当代陕南镇巴民歌是否面临生存的危机?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实现镇巴民歌的正常发展和保持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与生命活力?应当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看法,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生存现状

镇巴民歌歌种有劳动号子、山歌号子、调子、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县24乡镇,皆有民歌分布。现已收集镇巴民歌近两千首。2003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民歌之乡”称号。

1.镇巴民歌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其调式结构四声或五声徵调式居多,其它依次为羽、商、宫调式,旋律优雅朴实。其文学特性主要用了比兴手法,再运用起承转合展开会部思维,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生产和生活的功能性,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其语言朴实、简练、自然、流畅。

2.镇巴民歌是音乐文化的宝库。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和置身于镇巴民间音乐沃土的我县音乐工作者,收录了不少的镇巴民歌,用镇巴民歌的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3.镇巴民歌的历史渊源。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的发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代代相传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其文学性、哲理性、歌唱性和通俗性以及民歌的格律、方言声韵与声腔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4.镇巴民歌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镇巴民歌在全县境内皆有分布,会唱镇巴民歌的人数多达万人以上。总体上可分为三大块: 东区含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平安、田坝、麻柳滩等乡镇,主要流传号子、茅山歌和小调;西区含长岭、三元、简池、仁村、永乐、青水等乡镇,通常的歌种均有流传,其调式以羽音为主,演唱方式以平腔为主;中区含泾洋、小洋、渔渡、盐场、陈家滩、杨家河等乡镇,这里的民歌风格中,东西风格兼而有之。

5.镇巴民歌的主要价值是音乐文化的宝库。50年代后,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作曲家纷纷来镇巴采风。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我县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改编了许多具有浓郁镇巴民歌风味的音乐作品。

6.镇巴民歌的传承谱系 镇巴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多为社会性松散型,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和家族性的,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二、民间音乐活动状况

镇巴民歌分布面广,参与人多,各乡镇都曾举行过民歌比赛,1995年和2000年县上举行民歌大寒就是在各乡镇初赛基础上进行的,选拨的优秀歌手,男女老幼皆有。2005年,巴山乡举行民歌大赛,参加者既有80高龄之人,也有十余岁的儿童,还有一家三代十余人参赛的“民歌之家”。巴山等乡镇还要求到县城展示山歌艺术,显示了镇巴民歌参与的人多面广。镇巴民歌种类齐全,现已收集到的有近两千首。其中刘光朗作曲并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顶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民间唱法调演。1999年在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胡远清创作的歌剧《唢呐声声》音乐获优秀作品奖。他俩还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2年9月在汉中市举行了以镇巴民歌为音乐创作素材的个人作品音乐会。

笔者研究认为,民间音乐活动近年相对减弱。原因实际上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音乐改良”运动对民间歌曲的冲击;一个是剧团高度国家化对民间歌曲的挤压。由于本篇内容所限,不展开讨论。笔者强调的是,民歌创作改良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批接受了西化教育的新文人用西方的审美趣味来改造中国传统音乐,并把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工具。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民间音乐遭到空前打击,由于民间音乐活动常常要接受来自文化管理部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一些民间音乐活动因为觉得不够贴近“主旋律”和内容“不健康”而不断弱化甚至遭到禁演。另外,民间音乐改良运动的直接后果是“民间歌曲逐渐趋于绝迹,与此同时‘民间歌曲’这个称谓也渐渐被‘民族唱法’取代”。

近年来,在世界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有好多人也开始重视和保护民歌以及其它的民间艺术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原生态歌手粉墨登场,甚至中央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这类全国性的赛事也专门设了“原生态组”以示褒奖。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章使陕西音乐文化被人了解的多一点,由于自身资历尚浅不足之处,但请谅解。

参考文献

[1]邓钧.《“文化立县”与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J〕.人民音乐.2003.

[2]苏茂华.《音乐教育论文集》红旗出版社.

[3]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G〕陕西旅游出版社.

[5]项阳.《山西乐户研究》.文物出版社.

上一篇:限制性视角叙事的视听语言分析 下一篇:声乐教学中正视差异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