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时间:2022-10-23 12:22:22

浅析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摘要:张之洞是晚清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代表和洋务理论的集大成者,在清朝政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功的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大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价值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平静的清王朝统治。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是近代西方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内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痛感中国的落后,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在向西方学习具体的观点上存在许多的分歧,积极学习派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消极学习派则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则坚决抵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之洞开始了寻求革新之路,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的影响, 张之洞开始从军事人才培养和军械装备入手,同时兴办各类新式军事学校, 从而开始了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初步尝试与实践。1898年,张之洞在《两湖、 经心两书院改造学堂办法片》中提出“两书院分习之大旨,标志着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是晚清的重臣名儒,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办教育是他一生成就最大、所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他办过旧式的书院、新式的学堂,制定“癸卯学制”和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的规章制度,他举办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做出了巨大功绩。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变革时期,“以史明鉴”能够开启我们智慧的钥匙。1898 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其“中体西用”的思想在该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劝学篇》一书共分为内外篇,一共24篇。 其中内篇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内九篇的内容谈以中学为体,旨是 “正人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是教育人们要奉行孔孟之道,遵守传统的封建道德规范,效忠于封建统治者。外十五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内容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攻教、非弥兵,主要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总之,《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从其教育意义的角度来说,张之洞系统论述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劝学篇》一书中,张之洞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制系统和教育结构布局的建立设想,学堂课程设置原则,中小学以及职业教育,师资自费以及人才选拔等。首先,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 第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注重教师的培养张之洞认为“振兴教育, 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他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社会意义及现代价值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和文教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赋予了更多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对 “中学”与“西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上,近代中国逐步突破了“体用”之间的分离。 比如,薛福成、郭嵩焘等提出“西学”之体在“政教”、“民权”等观点,并强调要学习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体”,以及“兴民权”、建学校和 “设议院”,而这些也正是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舆论基础;严复在批评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时,指出“中学”有“中学”的体,“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并提倡学习近代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后还出现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突出代表,主张“体用一源”和“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 思想,从而进一步弱化“中西”、“体用”等哲学逻辑中存在的非此即彼观念。这些观点都是在“中西”、“体用”之间产生的思想成果,有的则是张之洞“中体西用” 观点的思想来源,有的直接来自对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正负面评价。客观来讲,“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体现出“中学”与“西学”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发展过程,这促使近代西方的文化、思想、制度等在传统中国社会环境中获得传播、 生存与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从文教理论角度来讲,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特别强调“中体”的主体地位,而认为“西学”只处于附属地位,并建构了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新模式。从文教实践角度而言,张之洞 “中体西用”思想又高度重视“西用”作用,从而促进了近代新式教育及其学校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中国与西方之间,肯定不只是历史性的问题,当然也就还会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关联。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就是存在于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西方,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在中国社会初步走向近代化和全球化时,所遭遇上述相关疑难问题,它是在实现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中的战略性抉择。从文教理论角度来讲,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相互交错的紧密联系。这种全球社会系统具有特色又存在区别,即不但存在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系统,而且还存在具有国际社会特色的系统。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更需要解决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吸收、借鉴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中国社会中的特色优势,以及历史中的先哲智慧,而且还应面向现代社会的进步、西方成功的经验。在这种全球社会系统中不但保持住中国的特色,而且还可以灵活驾驭各种挑战,从而推进中华民族的崛起和现代中国的富强。从文教现代化角度而言,也是要继续处理好上述诸种疑难问题。由上可见,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还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强国策[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吴永“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人文)2009 (3) .

[3]何晓明,张之洞教育思想论,社会科学研究,1995 年 3 月.

[4]严加红,中体西用: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建构模式

作者简介:

鲁澧 女 1988年10月 陕西西安 2012级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专业 硕士研究生 710064

上一篇:浅谈某国有企业的内部机构设计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