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与统计”的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10-23 11:44:56

“概率与统计”的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概率与统计”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开设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看似偶然性的结果都有必然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明白日常简单的游戏及生活现象的原因,初中数学教学每年都设有“概率与统计”的内容。我在教授时,认为最难莫过于“概率与统计”思想建立。

“概率与统计”思想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它分为统计观念和概率思想。统计观念是统计意识、统计技能、统计评判能力的统一体。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当面临问题时,能主动自觉地想到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解决。比如:你是鞋店的老板,你每次进货的时候需要用什么衡量你进哪一种型号的鞋,哪种鞋进多点?哪一种鞋少进?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统计意识你会有意识的收集先前鞋的销售量,并通过这些数据合理的进货,这就是应用统计的过程。概率思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术语,它指的是把实际生活中不确定的结果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数学的方法,比如计算,模拟等等得出一个可能性最大的结论。比如:彩票中奖问题,转盘摇奖问题以及遗传问题,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自己就会本能地用概率的思想对它分析、计算,得到一个理性的结果,从而对它作出理性判断。可见建立“概率与统计”思想在“统计与概率”学习时非常重要,然而这一点在恰恰是“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呢?

一、让学生留心生活,会收集生活现象

初中学生正处在感性认识很强,理性认识不足的认识成长阶段,对生活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动手能力又很差。针对这一现象,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动手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我经常让他们注意观察生活,每天发现一个新现象,并把发现的现象详细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但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现象,而且让他们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所以,我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形成感性认识,为顺利、平稳过渡到到理性认识打好基础。

二、让学生对自己的感性认识寻找依据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了说明认识正确,从不同方面为自己寻找理由,此时分组讨论就尤为关键。比如,很多学生沉迷赌博机,认为自己能赢,要么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下一次一定能赢。尽管家长,老师一再劝阻也无济于事。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大家说明自己的看法并为自己的看法阐明理由。于是学生就很快展开讨论,不断为自己的结论寻找理由。那么,他们的认识和理由正确吗?接着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来证明认识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

三、可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计算以证明认识的正确性

在感性认识具备的情况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是否正确,但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验证它,但大量的实验费时又费力,为了既简单又省时省力,我们需要借助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我们借助自己手中工具,比如纸条、乒乓球、扑克牌或计算机来模拟,以此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由此可证明自己认识的正确性。比如说想知道一个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可能性有多大,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纸条进行模拟,比如用纸条模拟就可以取十二个一模一样的纸条,上面标上1~12个数,然后把它放在箱子里由学生一个一个抽取并做下记录,最后根据记录的结果就可知道班中生日在同一月的概率。当然计算机模拟更快些,只需从1~12个数据中随机抽取,并作记录就行。图表法也是我们的工具,借助它可以证明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比如摸奖游戏中,箱中放有一个红球、两个蓝球、三个绿球,要求一次摸两个,摸到两个蓝球就中奖。我们可以通过图表知道我们中奖的概率。具体是:

可见,中奖的概率很小。通过图表我们可以验证感知的正确性。

最后,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对比。

学生由于对感性认识根深蒂固,但通过讨论、模拟计算对理性认识有了较深的印象,并且明白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不同。由此明白遇到事情,只有认真分析、理性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结论。让他们知道看似偶然性的事件必有必然性的结论,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是辨别是非的重要依据。

“概率与统计”教学是抽象的、繁琐的,然而它与我们的生活又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上策略对“概率与统计”思想逐步渗透、形成,让学生增强统计和概率的意识,学会运用统计与概率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大寨中学)

上一篇:浅谈高中音乐课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生活化的中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