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23 10:34:14

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摘要】 所谓金融供应链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本文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实际调查,提出以核心大型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

【关键词】 武汉1+8城市圈 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

实证研究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进步、缓解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小企业共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出口额,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并且有70%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的大型知名企业。而目前贷款难问题一直普遍被认为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外源性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资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银行、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在传统融资类业务中,商业银行接受的信贷担保物中70%左右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资产70%以上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普遍欠缺商业银行认可的担保资源。另外,中小企业由于没有信用评级,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配给失衡,将大部分的信贷资源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

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目标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赵亚娟、杨喜孙,2009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在协调供应链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供应链中的弱势成员企业通常会面临着向核心企业供货要承受着应收账款的推迟,在销售开始之前便以铺货、保证金等形式向核心企业提前支付资金等诸多问题。许多供应链上下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分担核心企业的资金风险,但却并没有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它与传统信贷业务最大的差别在于,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程国平,2013)。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即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对物流公司总部)战略合作协议。当年,深圳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率仅有0.57%。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客户数量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2006年12月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

截至2012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中商情报网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深发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一金融创新理念,为打造湖北1+8城市经济圈提供金融支持,以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这种模式,建立实力强大的经济圈。

为了推动银行、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边缘企业在金融供应链业务方面实质性的合作,必须对中国金融供应链的现状及趋势,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上下游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如何合作确保高效与低成本运作,贸易结算与清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叶俊逸,2013)。对这些问题的全面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快地促进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的经济高速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风险,如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熊熊等,2009);应收账款风险;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刁叶光,2010);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金融机构的内部操作风险;产品市场销售风险等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今后一定要注重融资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伊志宏等,2008),而尤其要注重各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伊志宏等,2008)。通过对这些融资过程风险的控制,能更好地发展融资供应链,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

四、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1、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条件分析

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是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需要,也是建立供应链金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湖北1+8城市金融圈中,武汉是1,是金融圈的核心和代表。在历史上,武汉曾以独特的区位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发展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1948年,在武汉市江汉路南段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建立了1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被誉为“汉口华尔街”(李光等,2003);武汉融资中心是全国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融资量较大的资金市场,其业务辐射到全国500余家金融机构。

1988年3月,武汉证券公司正式开业,1991年武汉证券投资基金设立,1992年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成立。1987年1月和2月,分别组建了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武汉市信托投资公司,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专业性信托投资公司。

武汉企业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也都起步较早。武汉作为国家央行九大分行的所在城市之一,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派出机构所在地,是武汉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战略资源。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市场功能齐备、资金融通能力强、金融业务辐射宽、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能带动中部地区实现振兴,具备了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全部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付账日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物流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是割裂开来的,银行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贷款,而中小企业则贷款很困难,其关系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则以物资、应收款、仓单等作为贷款的担保,保证了资金的需求,其关系如图2所示。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分析

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确立、五大特性、六大中心。一是实现四个基本确立: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金融在武汉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先导作用,金融业成为武汉市的先导产业;基本确立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环境,实现金融市场的依法监管和有序运行;基本确立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的功能,成为中部区域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二是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五大特性:辐射性、依托性、规模性、效率性和稳定性。三是将武汉建成区域金融六大中心:融资中心、结算中心、区域性外汇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安全中心。

为更好实现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培养和储备大量金融人才。只有大量集中大批专业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与金融服务相匹配的先进设施。完善的先进设施可以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更快、更清晰、更高流量的需要。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即涉及金融交易、监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的规范体系得到确立,能够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安全有序的发展。四是促进金融市场高度发展。完善货币、证券、外汇、保险和期货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分发挥资金集聚和辐射功能。五是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体制、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机构,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市场的繁荣。六是不断加强金融辐射能力。通过中心的建设,在资金融通等多方面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武汉经济向腹地延伸。

以武汉1+8城市圈为基础,建立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打造武汉城市圈金融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3、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集中精力全力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考虑到当前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和现实条件,要实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分步走、逐次推进的战略。具体来说,要实现武汉基本建成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应该以五年为目标,并且以“1+4”的分步模式逐步进行,即前1年打基础,积蓄力量;后4年进行金融业的战略扩张和跨越式发展,推动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形成。

第一阶段:全力打造武汉1+8城市金融圈。借鉴国内外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经验,结合武汉金融、经济和交通、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以建立功能健全的金融机构密集的武汉金融街(如中南路金融街)为突破口,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引进金融人才,以丰富武汉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把全国金融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各地的资金和信息带进武汉;与此同时尽力实现金融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武汉金融业的运作效率;以武汉城市经济圈(1+8)的建设为契机,将武汉城市经济圈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金融圈,基本实现圈内金融一体化进程。

第二阶段:基本建成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在武汉区域金融圈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中央支持、跨省合作、金融资源的重组聚合,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的协助下,建成以武汉为龙头,中部五省发挥各自优势的同业拆借中心、证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以及金融监管中心、区域货币政策调控中心。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具体解决以下一些重点问题:首先,解决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思想为指针,通过大胆创新,积极开放,在中央支持、地方政府推动、市场机制作用三股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合力,发挥武汉优势,借鉴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经济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全方位地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其次,解决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问题。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中部区域金融中心、1+8城市圈融资中心、在岸金融中心。根据武汉的综合实力,近期内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依据规模、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等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因此,当前武汉金融中心定位应当是,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是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分别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是国家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一层次,而武汉、西安、南京等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地位,都属于国内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二层次。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无论是从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功能、资金融通能力还是从金融业务辐射宽度、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等方面看,无疑是最有条件建成中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武汉(1+8)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正式启动,为武汉成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城市经济圈是由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的鄂州(63公里)、黄石(84公里)、黄冈(61公里)、孝感(52公里)、咸宁(85公里)、仙桃(82公里)、天门(105公里)和潜江市(135公里)(注:以上均为直线距离)等8市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347 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60%的国内生产总值、53%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

武汉1+8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中,武汉城市金融圈的建成将成为武汉进一步发展成中部区域的金融中心的立足之本。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缺乏,成为武汉建成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辖湘、鄂、赣三省)的设置,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成提供了技术和行政支持。在我国H型战略格局(即重庆―武汉―上海沿江一轴和北京―武汉―广州(深圳)一轴以及沿海一轴)中,东有上海金融中心,北有京津金融中心,南有港、深、穗金融中心,唯独中间的武汉处于一个金融空洞位置。其余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均难以波及武汉,因此武汉金融中心的建立,使其在中国广大的内陆腹地形成一个金融中心骨干网络,为武汉及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平台。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应解决的问题。应以1+8区域金融中心为依托,建立企业与银行紧密结合的金融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金融供应链。在此金融供应链的建立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企业、银行、物流三方如何紧密合作问题;金融机构如何确保流动性的同时又能控制风险问题,如何向中小企业融资,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问题等。

(3)充分了解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在对武汉1+8城市圈386个中小型企业(包括一般个体户、合作农庄、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的融资情况调查中发现,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部门面对信贷需求时受资金稀缺性等因素影响,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的选择。排序的指标主要包括抵押担保、信贷期限、信贷收益、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七个方面影响因子(见表1)。由此,构建七大影响因子与七大信贷主体之间的行列式,不同的影响因子对同一信贷对象的约束程度是相异的,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的信贷对象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对七大信贷主体进行排序时,选择后者对不同信贷对象的单项因子的优劣进行定性排序分析。

依据信贷对象和影响因子构成的矩阵,采用模糊决策法对信贷对象进行排序分析,发现金融部门遵循基层政府投资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合作农庄和一般个体户的信贷路径,从信贷对象群体的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存在,并遵循信贷对象半径原理。信贷对象半径排序是金融部门基于“经济人”与“社会人”利益的考量、在可接触到的信贷群体中作出信贷偏好的选择。

金融部门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筛选的前提是:第一,金融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这就是我国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板和瓶颈;第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使得对信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得以可能。假设金融部门遵循“经济人”理性这一基本假设,在信贷资本市场中遵循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信贷对象的选择必然具有优先序的特点。通过对七大因子的分析比较,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反映各信贷对象比较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德尔菲法和模糊决策法。由于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是基于定性的方法进行的,这里选择后者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各因子定性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排序。

设论域U=(U1,U2,U3,U4,U5,U6,U7),其中U代表金融部门信贷对象,U1代表一般个体户,U2代表合作农庄,U3代表私有制企业,U4代表集体企业,U5代表国有企业,U6代表基层政府投资产业,U7代表村镇干部经营产业。

将抵押担保、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收益、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单因子依据很低、低、较低、高、较高、很高的层次进行赋值和权重,信贷期限作为常量存在。综上分析,矫正后金融部门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排序路径是:

B(U6)>B(U7)>B(U5)>B(U4)>B(U2)>B(U3)>B(U1)。

即融资的难易程度按容易到难进行排序时: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作农庄>私有制企业>一般个体户。

通过以上的分析,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资金要素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银行金融部门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及其卖方市场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其在信贷对象选择上遵循成本、收益、寻租和风险的效用函数,并呈现强烈的偏好排序的特点。其本质是与金融企业的功能相悖的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经济人”逐利行为。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明,银行金融部门信贷偏好遵循公权―企业―一般个体户的排序逻辑,从信贷对象数量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以金字塔结构形式呈现,如图4所示。

(4)构建适合武汉1+8城市圈的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新模式。供应链融资是将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针对其产业链条的风险大小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目前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层面,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以及融通仓融资模式。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又被称为保理业务,即当企业因赊销商品而出现资金融通缺口的局面时,可以考虑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取相当于应收账款60%~80%的金额,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该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处于销售商地位的时候,用于解决企业临时性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待企业资金问题解决以后便可赎回用于抵押的应收账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普遍开展此类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当年爱立信提前偿还借款、转移银行存款的不利影响。深发展的实践以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跟进,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应收账款抵押融资(Assign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抵押品向融资机构融资,融资机构在向供货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购货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融资机构具有向供货企业要求偿还融通资金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让售(Factor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出卖给融资机构并通知买方直接付款给融资机构,将收账风险转移给融资机构,融资机构要承担所有收款风险并吸收信用损失,丧失对融资企业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部分,指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融资方式。

第二,保税仓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主要基于销售方和购货方互相提供担保,从而使银行为销售方融通资金的一种预付款融资模式。一方面,购货方要求银行为其担保到期付款,销货方凭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从银行取得货款,避免了风险;另一方面,销货方同时要向银行作出保证,到期购货方不能付款时,进行相应的退款处理。该模式需要“销货方―银行―购货方―物流企业”四方签署相应的协议为销货方提供资金的融通。

第三,融通仓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又可以称为存货融资模式,即利用企业的存货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这需要进行存货价值评估―存货仓储与监管―存货的物流配送―存货的拍卖等不同环节的相应考虑。中小企业利用其存货,可以进行60%左右的资金融通。该融资模式便利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开辟了另一条出路,提高了中小企业资金流动的速度,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总之,供应链融资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这需要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当然,供应链融资模式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国外业务还是国内业务均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新的途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其起步晚、风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国家给出了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途径,对于供应链融资的专门政策支持还未出台,各相关参与者仅仅将供应链融资纳入到银行信贷业务领域之内。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还未真正设立起来,而且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措施,以鼓励此类融资模式的发展。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对违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加以监督、处罚,使得该类融资模式游走于制度边缘,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限制

自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银行资金分配不均。我国社会资金大部分集中于中农工建交五大行,而且各大行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大客户身上,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门槛太高,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量有限,虽然其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但是有限的资金量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不确定使得该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融资时较为谨慎;其他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较为谨慎,开展此类业务普遍不足。其次,银行体制有待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但是没有向外资银行那样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与运营。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市场营销、权限划分、政策管理、资格审查、基本流程等环节还处在模糊管理的局面,缺乏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给。

3、供应链融资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问题

首先,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如前所述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涉及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等环节,这就需要专业的资产评估团队根据各种抵押物进行相应的资产评估。但是该类流动资产经常受到自然因素或者市场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价值经常处于变化不定状态,增加了资产评估的难度。而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对流动资产的评估也存在不确定的难度,这就会造成企业融资难度的增加,影响企业融资的效率。其次,核心企业风险急剧加大。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是决定融资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离不开核心企业的担保。一方面,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担保融资行为会导致核心企业风险的累加,不利于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自身经营也面临着市场诸多因素的干扰,核心企业信用危机的发生必将对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关系整个供应链条的稳定性。

六、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相关金融机构均在逐步探索开展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多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对于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有所轻视。长此以往,势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害。对于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政策的支持

首先,积极制定专门针对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法规,规范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的融资行为,给予其法律地位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其风险的累积。其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合法的供应链融资给予大力支持,打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顾虑。对于成功的案例要进行积极宣传引导,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建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积极推动供应链融资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便利服务。

2、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完善

(1)建立供应链融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应建立专门的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业务进行市场营销、资产评估、贷款追踪、市场拍卖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同时,为合格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在分行一级建立供应链融资部门,专门拓展管理此类业务。

(2)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长远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从市场营销到实际操作、过程监督、客户维护、产品研发等环节均需要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管理。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于上岗人员的资质进行培训审核。

3、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认识

(1)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的认识。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已经深入企业意识,对于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众多中小企业还缺乏认识,对其产品的了解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使得中小企业加深对供应链融资的信赖程度,为企业融通资金谋求新的融资途径,从而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2)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应注意自身信誉的维护,注重企业征信体系的良好记录。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便于及时掌握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新动态,为我所用。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得以顺利的推广。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企业进行顺利融资的关键,是银行业务拓展的基石。

4、加强与促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便是物流行业,该行业的发展是供应链融资的剂。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松绑。对于违规经营者给予惩罚,合法经营着给予奖励。在此环节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提高该行业的服务与竞争意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传统物流服务功能的同时,应该站在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去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这有助于提高相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服务,为获得新的利润开创空间。

总之,供应链融资在我国是一种兴起不久的资金融通业务,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其利润来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弥补供应链融资的不足,完善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拓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注: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Y168。)

【参考文献】

[1] 张吉军:行政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合作模式――以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

[3] 王建鸣: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J].当代经济,2010(10).

[4] 胡坚: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5] 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商业,2004(8).

[6]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

[7] 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 杨再斌、黄运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约束条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9] 张俏: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现代商业银行,2003(3).

上一篇:中职政治教学改革新思路漫谈 下一篇:浅谈高校管理中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基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