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接触”

时间:2022-10-23 10:07:07

“看病,我一天最多看几十个,而宣传‘防艾’知识,可使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获益。”今年七十有六的河南郑州的妇产科专家高耀洁教授如是说。1996年,高教授发现了一位经血液传播染上艾滋病的妇女,这是她从医40多年来接诊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又接二连三地遇到了类似情况,这使她意识到血液播散艾滋病的严重性。从此,这位七旬老人一头扎进了宣传“防艾”知识、关怀艾滋病患者的事业之中。她自费印刷了“防艾”资料40余万张,主编并自费出版了《艾滋病/性病防治》一书,印了17万多册。并通过不同渠道将“防艾”宣传品发往基层、农村,无偿送给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艾滋病患者和渴望了解“防艾”知识的普通百姓。高教授与老伴都是退休多年的老医生,早已成家的儿女们生活也不富裕,有的还下过岗。但平时生活相当俭朴的老两口,却给予艾滋病患者们极大的爱。有的患者及其家属找上门来,老人热情地留他们吃饭,还送药、送钱……如今,高教授三天两头下乡宣讲防艾知识,并资助了40多个“艾滋遗孤”(孩子没有感染)上学。鉴于高耀洁教授作出的不平凡贡献,她于1999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去年,她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度“世界健康与人权奖”。“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高教授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愿意用我微薄的力量去唤醒更多的人们关注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请看高耀洁教授为本刊读者讲述的真实故事。

――编者

在我年近七十时,我遇到了我从医40多年第一位艾滋病患者。这是一个极度消瘦、持续高烧不退、腹部肿胀、口腔严重溃疡的中年妇女。记得那是1996年4月,不久,患者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话语让我终身难忘。她说:“高大夫,我就是输了一次血,咋会染上这没治的病呢?”

血祸何处来

人们对艾滋病这个病名大都听说过,但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却不甚了了。虽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条,即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艾滋病往往与不光彩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与“性乱”几乎划上了等号。许多人告诉我说:“只要不、不,是不会得艾滋病的。”其实这一观点很不全面。事实也证明,经血传播(包括静脉注毒)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我从见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迄今,已过去整整六个年头。在这些年里,我走过十余个县、几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几千次见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他们大多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一人是者。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绝大多数是因“血祸”所致。这是咋回事?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中原一带的部分农村地区“开辟”了一种新的致富途径──卖血。这里的采血站大多十分简陋,有的就是靠一根橡皮管、一台离心机起家。人体的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组成,因此“卖血”一词的真正含义应为出卖包括各种成分的全血。然而,我这里所说的卖血,与大中城市的人们所了解的献血完全不同。规范的采血是采全血,而这里的采血主要是“单采”或“单采血浆”,即把采集到的血液留下血浆,把其他部分加上适量的生理盐水回输到卖血者体内。由于采集过程中管理不严,加上一些单位私自采血以及“血头”、“血霸”利欲熏心等原因,为卖血人叉感染艾滋病病毒、输血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留下了隐患。

歧视与恐惧并存

2000年夏季的一天,我来到了周口市沈丘县某村时,发现该村东边的麦子干焦在田野里,蔬菜也烂在那儿,村民们房屋向东的窗户全都用砖头、泥巴堵得紧紧的。村民们告诉我说:“村东有家妇女因卖血得艾滋病死了,她死后没人敢去抬棺材,放了几天还是她丈夫和14岁的儿子趁深夜把她拉出去埋了,她的坟墓就在村东边。”由于害怕染上艾滋病,村民们不敢收割田里的麦子和蔬菜,他们以为麦子、蔬菜也会染上艾滋病病毒:堵住窗户,是害怕东边吹来“艾滋风”;谁要是不得已从村东路过,必掩上口鼻、屏住呼吸,怕闻到了“艾滋味”;若亡妇的丈夫或儿子出来在村内走动,谁见谁躲,跑得太快摔倒了,来不及起来的,就在地上爬,有的嫌爬得太慢,便就地打滚……有一天,亡妇的丈夫用手摸了一下柳条筐,转眼间筐主人一把火把筐子烧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如同躲避瘟神。此情此景并非仅限于此村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情景。一位艾滋病患者来信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可附近小学就是不让孩子上学读书……”驻马店井宝宝他妈告诉我说:“井宝宝在出生时因脐带发炎,输血后染上艾滋病病毒,四岁半就发病死了,我们夫妻两人在一年内检查过四次都是阴性,说明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但邻居和熟人们还是不敢与俺们脸对脸说话……”2001年5月5日,我又一次到了一位程姓男子家。程已因艾滋病死去几个月了。程的妻子也已病得骨瘦如柴。她扶着她8岁的孩子走到我身边,泣不成声地说:“我很想念亲人。娘家离俺家只有二里多路,可哥嫂就是不让俺进门,说俺害的是‘丢脸病’,连80多岁的老娘也不让俺见一面……”有些夫妻患艾滋病双亡,留下未成年的孩子没人敢收留,虽然他们一再被检查确认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这几年,我接触的这类事情太多太多了。歧视严重地影响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我决定尽我余生的力量,让人们了解有关艾滋病知识、关注艾滋病防治、救助艾滋病患者及“艾滋孤儿”。更可怕的是无知

侵入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寄生在人体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内。一旦离开人体,它在外界的生存能力很差,阳光下、空气中很快就会死亡。因此,人们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社会交往和接触,如谈话、乘车、乘船、共同进餐、办公等是不会传染的。我曾在1996年给一位晚期艾滋病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同时还抽了腹水和胸水,有过多次接触。迄今6年过去了,各方面证实,我并未被感染艾滋病病毒。自2000年夏天以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多次来我家做客、吃饭,少则1人,多则7人,一年多共来过近百人次,我和家人都没有感染。值得一提的是,在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中,我注意到有16对夫妻,一方因卖血或输血染上艾滋病死亡之后,另一方随访1~3年,多次验血艾滋病病毒抗体均为“阴性”,说明未感染。如上蔡县石某,西平县巴某,鄢陵县王某,她们的丈夫均无恙。还有几位女性,她们的丈夫均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而死亡,但她们多次的血液化验表明,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阴性,健康状况良好。有关化验人员告诉我,他们“经常遇到这类情况”,即男女一方患有艾滋病,与其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夫或妻并未被感染。最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报告说,在他接触到的60对夫妻病例中,仅发现6对双方感染。这说明性接触会传播艾滋病,但也说明单配偶婚内的传播率是相当低的。有些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已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夫妻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甚至被同一只蚊子叮咬,但事实证明这些接触并不危险,更不用说一般的生活、工作接触了。我之所以写这些,是希望大家能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因为它们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人们在与艾滋病患者(包括病毒感染者)相处时也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过分麻痹大意,的确是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故提出以下注意事项:1.注意自己或艾滋病患者皮肤有无损伤、裂口、溃烂、湿疹等。若有,最好不要握手或拥抱。2.艾滋病患者用过的工具,如牙具、刮脸具、理发及美容工具、注射针头、坐式马桶等,都有感染的危险,应避免共同使用。3.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有艾滋病,切忌深吻,性生活要正确使用安全套。但安全套并不是绝对安全,最好节制性生活,切忌和。4.医务人员在诊治、护理艾滋病患者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特别是为艾滋病患者实施检查操作时,谨防刺破皮肤。

上一篇:鼾声大作祸害可测 下一篇:让医学知识助你闯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