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范文

时间:2023-03-13 01:58:28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SPANlang=EN-US>(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行为干预措施,是指能够有效减少艾滋病传播的各种措施,包括:针对经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等措施;针对经性传播艾滋病的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以及规范、方便的性病诊疗措施;针对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预防和人工代乳品喂养等措施;早期发现感染者和有助于危险行为改变的自愿咨询检测措施;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个人规范意识以及减少危险行为的针对性同伴教育措施。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2篇

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年3月1日正式施行。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意见》(皖政办〔**〕69号)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进一步做好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经县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积极做好《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条例》是在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时期,由国务院颁布的一部全面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广泛开展《条例》的宣传工作。县卫生局要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贯彻《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贯彻落实《条例》和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乡镇、各部门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条例》,准确把握《条例》的指导思想、立法宗旨、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县防艾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会同宣传等部门制定具体宣传培训计划,将《条例》内容纳入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将《条例》的宣传纳入县“五五”普法规划,并与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相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县卫生部门要联合工、青、妇等群团及民间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宣传、“青春红丝带”、“职工红丝带”、“面对面”等活动,切实做好对高危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宣传工作,使其了解掌握《条例》内容,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履行义务。

二、明确目标,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县卫生部门要在各乡镇、各村的醒目地方刷写预防艾滋病墙体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加大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的力度。县卫生部门要认真按照《条例》的要求开展各项干预工作,尽快掌握我县高危场所的分布、种类、数量,并实施干预;要会同县司法、公安部门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列为新入所的被监管人员常规检测内容。县财政局要及时解决艾滋病防治配套经费,确保实现到2010年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

(三)加大“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落实力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切实抓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程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建立健全治疗管理体系,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机制。县民政部门要对因艾滋病致贫的艾滋病患者给予生活救济,并制定救助办法,将家庭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遗孤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将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

(四)加强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村基层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防治能力。要做好流动人口的干预工作,特别是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安排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余生活,把他们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和传播。

三、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基层防治能力

要按照《条例》规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城关社区门诊和各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要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加强领导,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条例》和县防艾委成员单位防治艾滋病工作职责的规定,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县防艾委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依法推动跨部门合作,加强防治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形成艾滋病防治的合力,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3篇

全球艾滋病的流行已进入第三个10年,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一些地区,艾滋病作为危机性因素之一,使国家日趋贫困,人民陷于苦难。

政治意愿和财政投入被认为是衡量防治艾滋病是否得力的关键环节。2002年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艾滋病问题被确认为“世纪大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不同场合就此进行阐述。作为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非洲许多国家的领袖公开表达了对防治艾滋病的政治意愿。例如,纳尔逊・曼德拉谈到,“艾滋病是一场后果复杂而严重的悲剧。它所夺去的生命超过历史上任何战争和自然灾害。艾滋病是反对人类的战争……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迈指出,艾滋病是对非洲大陆发展的最大威胁,领导的作用在防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不仅应体现在资金动员上,而且应体现在提高人民认识,根除羞辱和歧视。津巴布韦于2000年宣布全国紧急状态,并于最近宣布将紧急状态延续到2008年,还制定了国家政策,实行了“捐税”计划以筹集艾滋病防治资金。乌干达最近决定增加对艾滋病防治的投入,作为对全球基金的配套。一些发达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积极反应,例如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对86个国家驻美外交官强调要推动本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做出明确的政治承诺、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美国巴尔的摩市议会2年前设立了艾滋病防治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建议宣布艾滋病紧急状态,建立专门委员会。

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私营机构在资金动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瞩目的是比尔・盖茨基金会,最近向印度提供的100万美元捐款将主要用于长途汽车司机、流动劳动者的预防和反对歧视。药业巨头默克麾下的默克基金会也相当活跃,最近表示继续承诺在不盈利基础上提供治疗药物。美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筹款活动,例如,去年8月起点为尼亚加拉大瀑布,终点为纽台公园的自行车巡游就筹集了25万美元,提供给“无国界医生”等国际组织和当地的艾滋病组织。南非作为经济相对发达而防治艾滋病行动迟缓的国家,曾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强大压力,最近决定将投入增加2倍,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给感染员工提供治疗,媒体对此评论认为是“民间社会在推动政府采取行动”。

由于迄今尚没有真正有效的艾滋病根治办法,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倡导、教育和行为改变是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都具有意义的环节。为推动布什行政当局增加艾滋病防治的经费,美国数百名活动家曾在华盛顿游行;在中部的印第安那州,200名倡导者在州议会集会,要求立法者增加对艾滋病防治的认知;纳尔逊・曼德拉为了筹集款项,曾在他被囚18年的地方举办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爱尔兰摇滚歌星家博诺和英国音乐家久・斯卓默尔专门作曲,音乐会所得善款将用于艾滋病防治和其他慈善事业,博诺还建立了一个名为“非洲的债务、艾滋病和贸易”的组织,并为有关艾滋病的立法而四处奔走。联合国基金会和广告理事会在2002年11月曾发起一个主题为“艾滋病可以预防,冷漠就是死亡”的包括电视、平面等多种形式的广告运动,运动还配合有网页和免费咨询信息电话。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利用报纸、广播等登载图文广告,并采用双语(英、法)形式,也收到较好效果。美国芝加哥一非盈利组织为17名无家可归的艾滋病感染者出资1450万美元建造家园。一些组织开展项目对怀孕感染者给予营养指导,倡导领养艾滋病孤儿,美国洛杉矶娱乐和公园委员会最近一致通过在一所公园修建死亡患者纪念碑,此前在纽约的炮台公园已修有一座。

在艾滋病这个世纪瘟疫面前,沉默、逃避就意味着死亡。人类没有选择,惟有勇敢迎战!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4篇

一、积极组织、周密安排。

为开展好今年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县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1月29日组织召开了全县城乡妇女干部和卫生医疗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防治艾滋病宣传工作要求,宣读了宣传活动方案。县妇联围绕宣传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咨询活动,大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政策,积极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提高全社会对防治工作的认识,全面推进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全面、持久开展,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联动,广泛宣传。

在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中,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广泛宣传活动,城乡联动,灵活多样。宣传活动期间设置宣传咨询站点10个,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出宣传板13块,出动宣传车2台,县妇联动员全县妇女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2012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预防和减少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推进了“平安家庭”建设。协调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在宣传活动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安排了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5篇

《*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年10月27日经*市第*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并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自*年5月1日起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行政区域内性病、艾滋病的管理,有效控制性病、艾滋病的发生、传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提出贯彻实施意见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性病、艾滋病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市性病报告发病率已达到15536/10万,比1991年上升了近4倍,而实际发病率可能高出报告发病率2-4倍;目前,我市相当一部分区(市)县已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若不加以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将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对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江总书记“*”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切实加强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抓出成效。认真组织《条例》的宣传贯彻,制定本地区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规划,成立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适时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协调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实施《条例》。要按《条例》要求,设立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必要的专项经费,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建议各级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密切配合,共同抓好性病艾滋病防治的综合治理

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四川省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条例》及《*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紧密配合,按照部门和机构的分工,切实履行职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主动做好工作?/P>

公安部门要坚决打击、取缔、吸毒活动,扫除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对被收容教育的人员及被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抓获的人员和吸毒人员,应在规定时限内通知同级性病、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并协助进行性病、艾滋病检查。对查出的性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按《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强制治疗管理。其检查治疗费用,原则上由本人或家属负担,可以从人员被扣押的财务中预留或先行扣除。确实无力负担的,公安机关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解决。对犯罪嫌疑人员中患有性病、艾滋病的,应协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送指定的医疗机构实行强制隔离治疗。对拒绝、阻碍性病、艾滋病防治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性病、艾滋病病人及其他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条例》的实施,有计划地播放、刊登防治性病、艾滋病的医学知识和有关法律常识,宣传性病、艾滋病的危害,增强市民自我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按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刊登医疗广告。未经批准,不得刊登、性病、艾滋病广告和变相性病、艾滋病广告。严禁刊登、虚假性病、艾滋病诊疗广告。

各级教育部门负责在中等以上学校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并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各级财政部门要落实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需的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工作。

民政部门要严把婚姻登记关,对婚前医学检查中发现的艾滋病、梅毒、淋病病人及感染者未治愈的,不予办理婚姻登记。

计划生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专业机构做好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专业机构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高人口素质。

工商、物价、体育、药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的规定各司其责,主动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职工、青年和妇女宣传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和科普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恋爱、婚姻及家庭观念,自觉抵制社会丑恶现象的侵蚀。

三、严格执法,统一实施性病艾滋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和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条例》的具体实施意见,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条例》,并对从事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展版、宣传画、宣传手册、义诊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向群众宣传《条例》及性病、艾滋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

认真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大执法力度,综合整治性病诊疗市场。《条例》实施前后,市和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全市开展性病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性病诊疗执业许可制度。凡在《条例》实施后未取得《性病诊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开展性病诊疗工作,违者依法进行处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和管理机制,会同各有关部门实施综合治理,使性病诊疗市场逐步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切实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性病、艾滋病诊疗机构要加强对性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医疗管理,规范诊疗行为,防止医源性感染,做好为就诊者保密的工作。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严格依照《条例》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母婴的保健,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工作需要,确定性病、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并健全性病、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采供机构及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性病、艾滋病监测管理,遏制性病、艾滋病的蔓延。各级卫生防疫站要按照《条例》第八条的规定,逐步开展宾馆、饭店、旅社、招待所、公共浴池、游泳池、理发店、美容店、歌舞厅等经营单位直接为顾客服务人员的性病、艾滋病监测体检工作,检查项目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检查费用由受检单位或本人负担。

积极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学研究,密切注意性病、艾滋病疫情、发病模式的变化。有计划地培训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等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力量和设施装备建设,不断改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条件,使我市的性病艾滋病诊断、治疗、监督、监测、宣传咨询技术及防治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6篇

医护人员诊疗艾滋病的行为及需求调查

2005-2009年江西省抚州市暗娼人群HIV及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趋势

2000-2008年贵港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分析

HIV-1感染中的白介素-2免疫治疗作用

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新药:杀微生物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MSM人群HIV/STD新发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稿约

100例HIV/AIDS患者接受AZT+3TC+EFV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

HIV-1感染者CD_4~+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细胞增殖和消亡情况的观察

HIV感染母亲分娩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状况研究

河南省HIV-1新近感染者耐药基因研究

云南省昆明地区高危人群HIV-1二重感染的研究

湖南省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与关怀的一站式转介服务模式

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临床特点研究

福建省两市戒毒所和妇教所开展艾滋病检测与咨询的定性研究

不同地区吸毒者HIV感染与危险行为调查

艾滋病致孤儿童在“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下的心理状况调查

我国10省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有关社会保障权益的现况调查

179例HIV/AIDS病人肝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高危人群安全套需求状况调查

多部门协作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部分项目县(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学监测结果分析

卫生九项目部分省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12212人次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资料分析

河南三地AIDS病人幸福感的探索性研究

云南某县艾滋病及其他脆弱家庭中儿童身心健康现况调查

山西省运城地区PLWHAS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天津市男孩的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深圳地区MSM性伴数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大陆7城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黑龙江省四市MSM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北京市丰台区2002-2008年性传播疾病流行趋势分析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探讨

医科大学生参与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POL干预方法在MSM人群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2008年广西南宁市部分男男者健康体检情况分析

湖北省推广实施100%安全套使用与女性商业者艾滋病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调查分析

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配偶不同标本滴虫检出率及致病情况分析

运城市18名艾滋病防治人员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例儿童因废弃注射器造成HIV非职

艾滋病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85例临床分析

以耳鼻喉科疾病住院的10例HIV感染者临床分析

哈尔滨市南岗区2004-2007年艾滋病与各种报告性病疫情分析

12例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方城县3例艾滋病母婴传播病例的调查报告

271名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 态度 行为分析

老年人感染HIV的风险不容忽视

牙周炎症可能会激活潜伏的HIV

美科学家发现抗HIV的天然抗体

HIV-1感染对麻疹疫苗接种效果有影响

抗HIV药物可以抵御新的感染

到2050年人类有望根除艾滋病

三唑类抗真菌药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艾滋病疾病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HIV/AIDS相关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研究进展

第二届全国艾滋病临床影像学研讨会暨培训班征文通知

2009年《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征订启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艾滋病临床影像学组成立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7篇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艾滋病的蔓延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为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切实做好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四免一关怀”政策是我国政府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解决艾滋病感染者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等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爱艾滋病人的良好氛围。一是各县(市、区)疾控机构要在**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全部建立符合标准的自愿咨询室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为所有的自愿咨询对象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要继续开展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筛查。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做到发现一例、管理一例、治疗一例。二是有疫情的县(市、区)政府要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感染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他们的常见机会性感染也要实行免费治疗。市传染病医院作为市区收治艾滋病感染者的定点医院。各县(市)也要指定一所条件较好的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负责收治艾滋病感染者。三是有疫情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及有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继续做好阻断经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工作,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防治咨询、筛查、抗病毒治疗,降低经母婴途径传播机率。四是有疫情的县(市、区)政府要对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未成年子女和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实施免费就读。五是有疫情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艾滋病帮扶救助机制,开展关爱救助活动。首先,从**年1月1日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所有健在的艾滋病感染者及遗孤每人每月给予不低于100元的生活补助,以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在每年11月中旬,民政部门要组织开展一次社会募捐活动,并将捐献款物在12月1日前送到感染者手中。第三,各县(市、区)政府每年春节前开展一次慰问活动,逐一走访艾滋病感染者及遗孤。第四,开展艾滋病扶贫项目,市县两级扶贫部门要对有生活能的艾滋病感染者,开展一些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扶贫项目,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通过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改善患者及家庭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二、切实加强采供血质量管理工作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输血机构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县、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每年坚持两次拉网式检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开展不定期检查。对于违规采供血行为,发现一起、立案一起、处理一起,确保采供血质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

市电视台、电台要在黄金时段和主要频道播出艾滋病防治知识及相关公益广告。**日报、牛城晚报要开辟专栏,定期免费刊登艾滋病防治知识。各县(市、区)也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使全社会形成关爱艾滋病病人,关心艾滋病防治工作良好氛围,最大限度消除社会歧视。

四、加大艾滋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儿童;艾滋病;防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b)-014-03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in children

CAO Jun, GE Lihui

Preventive Health Care Department of the 4th People's Hosiptal of Nanning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monous Region, Nanning 53002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IDS epidemic trend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it brings heavy burden to society and economy of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ecomes the most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re is no effective solutions and effective vaccine for prevention for AIDS, health education, mother-to-fetus transmission block, administration of blood products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are fundamental ways to control the AIDS epidemic. This article on pediatric HIV status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pediatric AIDS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is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Children;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ess

自1981年6月美国CDC报道第一例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1]以来,在30年间艾滋病从最初的散发发展到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将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Orphans and Vulnerable Children,OVC)归纳为以下四类:①感染了HIV的儿童;②艾滋病致孤儿童;③与HIV/AIDS共同生活的儿童,这部分儿童未感染艾滋病,但他们与HIV/AIDS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共同生活;④艾滋病高发区中的儿童,家庭没有艾滋病感染者,但生活在艾滋病高发区中[2]。艾滋病传播方式有3种:①性接触传播。②经血液及注射传播。③垂直传播。前两者是成人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3],后者是儿童感染艾滋病主要途径[4-6]。本篇综述主要讲述感染了HIV的儿童并以垂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儿童艾滋病防治研究进展。

1 儿童艾滋病的分布

在全世界范围,儿童艾滋病感染的总体分布与成人感染状况基本相一致,大部分儿童感染者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5-7]。其中非洲儿童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近90%的感染者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8]。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11月21日联合《2010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 950万人,23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11月29日通报了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通报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70 393例,其中患者132 440例;死亡68 315例。我国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儿童艾滋病患者人数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偿采供血途径感染HIV的儿童占较大比例,以输血传播为主是其特点。随着采供血的规范管理,儿童经输血或血制品途径感染HIV的危险性迅速减少,而经过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感染是儿童感染HIV的主要危险因素。按卫生部2010年统计母婴传播率为0.2%,估计感染HIV的儿童人数约为2 000左右。

2 儿童艾滋病感染影响因素

儿童艾滋病的传播也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大因素。而儿童活动单纯,绝大多数艾滋病还是由母婴垂直传播引起。影响儿童艾滋病主要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行为因素。

2.1 生物因素

在儿童艾滋病中,对传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因素。而儿童艾滋病感染绝大部分都是由垂直传播引起,其他如通过血液制品传播比例较小。HIV母婴传播方式有3种:宫内传播、分娩期传播、产后母乳传播。至于感染HIV的时间目前一般采取以下标准:HIV阳性的母亲出生的婴儿,出生后48 h内病毒分离培养或PCR实验阳性,认为是宫内感染;对于非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1周内血液HIV检测阴性,而后7~90 d转为阳性,则认为分娩过程感染;对于母乳喂养婴儿,出生90 d内HIV检测阴性,而90 d转阳,则认为是产后经母乳传播[9]。在HIV阳性孕产妇中,有15%~45%发生母婴传播,不同地区的传播概率不同。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HIV母婴传播概率在发达国家为15%~25%,发展中国家为25%~45%,母乳喂养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非母乳喂养婴儿,25%~35%的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前,主要在妊娠后期;70%~75%发生在分娩期[10]。自1995年以来对HIV阳性母亲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后,HIV母婴传播率可降至2%以下。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及卫生条件限制,母婴传播率依然很高。儿童艾滋病临床特点:疾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低于甚至停滞;机会性感染多见。特别是机会性感染时刻威胁着儿童的生命,是导致艾滋病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及价值观,而它们对现存的、方式、安全套的使用及吸毒等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艾滋病在大部分成年人群中的感染与传播[11]。但儿童环境单纯,没有成人那样的环境因素。相对于成人而言,经济因素对儿童艾滋病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染者及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他们能否接受到正规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获得充足的营养,一旦缺失,由艾滋病导致的营养不良与贫血在儿童艾滋病中将更常见[12]。这就要求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及个人提供更多的政策及资金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存条件和进行系统的抗病毒治疗[13-14]。

2.3 行为因素

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方式。如果母亲的人文素质能达到自身感染前、中、后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与处理,如终止妊娠、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人工喂养等,那就可以极大地减少新的儿童感染者。

3 艾滋病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3.1 生存问题

艾滋病儿童家境普遍较为贫寒,因此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给,各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量都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学龄前儿童摄入量,尤其是包含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钙、锌、硒等营养素的食物[15]。

3.2 学习教育问题

接受教育对艾滋病儿童的身心发育和未来发展变化至关重要。学校可以为艾滋病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获得情感支持和监护,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发展社会网络[16]。但由于家庭经济和劳动负担,以及艾滋病带来的负面心理作用,艾滋病儿童的学习受到普遍的影响。

3.3 社会歧视问题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把艾滋病患者与同性恋、吸毒人员、性工作者等同起来,因而艾滋病患者一直受到社会歧视。艾滋病儿童虽然社会因素单纯,但他们同样受到家庭和社区的敌视,遭到学校和伙伴的排斥。对于智力与情感都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它所造成的影响也许比成人更严重。

3.4 心理健康问题

艾滋病儿童内心自始至终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如社会歧视、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父母离世所带来的悲伤、面对同龄儿童所产生影响的自卑感等,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痛苦、悲伤、绝望等情绪。所有这些,会很大程度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适应能力。

4 艾滋病儿童治疗情况

儿童艾滋病治疗原则上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支持疗法、恢复免疫功能、控制机会感染和加强营养等,而抗病毒治疗是重中之重。儿童ART(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经历了单一药物(1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用药(3~4种反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使用)、HAART三个阶段。单一药物由于抑制病毒复制作用有限,病毒容易产生耐药,目前不作为首选。HAART对一些难治性的AIDS患儿效果较好,但由于价格因素,难以推广。但自从抗逆转病毒疗法广泛实施以来,儿童AIDS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患上其他致病菌与条件感染的概率也下降许多[17],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感染者的生命,改善了生命质量。

治疗时机的选择: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HIV感染的儿童无论年龄大小、有无临床症状、免疫是否正常均应开始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为:两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蛋白酶抑制剂,或两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次选方案:两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加阿巴卡韦。我国目前现状一般为AZT(或d4T)+3TC+NVP(或EFV),EFV不能给予3岁以下儿童。虽然抗病毒疗法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但不可否认抗病毒药物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骨髓毒性、外周神经炎、肌病、肝损害、超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国内相关文献[18]表明儿童患者对ARV药物耐受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与成人相似,中枢神经系统及肝毒性不良反应较成人少。

尽管抗病毒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整个感染人群中覆盖面还是很小的。据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抗病毒治疗在所有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儿童中,能够接受到抗逆转录治疗的儿童只占20%,有些国家接受治疗的儿童比例更低[19]。

此外儿童艾滋病还要考虑一个依从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患儿年龄、监护人、药物口味、服药方案的复杂程度、患儿对对HIV感染知情状况、监护人HIV的知识了解程度、监护人的心理和医学需求等。

5 儿童艾滋病的预防

由于抗病毒药物的实施,极大地降低了母婴传播的机率,目前推荐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方案是: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方案。

5.1 药物阻断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抗病毒药物预防HI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母亲体液中的病毒载量,从而减少HIV感染细胞从宫颈、阴道排放或通过母乳传播。目前最常用的预防HIV母婴传播的药物有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拉夫米定(3TC)等。AZT是最早、最广泛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NVP是孕晚期使用的最普遍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在分娩期使用。NVP比短程AZT价格便宜,能为资源贫乏的国家所承受,适用用于母乳喂养比较普遍、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和地区,但长期使用单一NVP会引起病毒耐药性。而联合用药可更久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负荷量,延迟病毒耐药性出现。特别AZT+3TC、NVP+3TC联合治疗预防HIV母婴传播是有效和安全的。基于目前的认识,抗病毒药物对阻断HIV母婴传播的贡献远大于其潜在的副作用,值得采用和推广[20]。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对所有阳性产妇所产的新生儿使用磺胺甲基异恶唑,这项措施能够预防新生儿大部分感染。

5.2 选择性剖宫产

选择性剖宫产可避免新生儿过多接触母亲生殖道中被HIV污染的分泌物,从而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性。

5.3 改变哺乳方式

包括:完全避免母乳喂养,避免母乳和乳制品混合喂养,对母乳进行消毒,在肿胀或皲裂时停止母乳喂养等。

5.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重要措施。首先通过健康教育在人群中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和避免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以此降低人群中艾滋病的感染率,特别是育龄妇女中感染率,从根本上降低儿童中艾滋病的感染率[21]。

5.5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检测与管理

可有效预防一部分儿童的感染。通过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检测与管理,既可预防母婴传播,也可防范一部分儿童因受血所致的HIV感染的发生。

5.6 切断医源性传播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切断一切因医源性因素所致的儿童HIV感染的途径,特别在器具的消毒及锐利器具的安全处置方面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5.7 对高危人群给予特定医学指导

对HIV感染妇女应作特定的医学指导,比如避孕、流产和引产措施,直至终止怀孕及绝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儿童艾滋病逐渐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为止尚未有有效治疗方法,疫苗也正处于临床实验当中,但只要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及各级政府的有效干预下,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歧视,形成一个以家庭、学校、社区为支持系统的儿童艾滋病防治网络,动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减少儿童艾滋病发生,降低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Centers Disease Control an Prevention(CDC).Pneumocystis pneumonia Los Angeles[J].MMWR,1981,30(3):250.

[2] 玉洁,许文青,胡俊峰.受HIV/AIDS影响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1):91.

[3] 廖苏苏.艾滋病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1,1(1):44-46.

[4] 任喜民.儿童艾滋病的预防控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4):321-323.

[5] 文玲英.艾滋病的流行和儿童艾滋病[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 12(1):51-53.

[6] Ndikom CM,Onibokun A.Knowledge and behaviour of nurse/midwives in the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the Owerri,Imo state,Nigeria: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Nurs,2007,6(9):1-9.

[7] Woodman R.UN wams that AIDS deaths are set to reach record level[J].BMJ,1999,319(7222):1387.

[8] Lau C,Muula AS.HIV/AIDS in Sub-Saharan Africa[J].Croat Med J,2004,45(4):402-414.

[9] Bryson YJ,Luzuriaga K,Sullivan JL,et al.Proposed definitions for inuterp versus intrapartum transmision of HIV-1[J].N Engl J Med,1992, 327(17):1246-1247.

[10] Kspoor A,Kapoor A,Vani SN.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J].Indian J Pediatr,2004,71(3):247-251.

[11] 吴尊友.大力开展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0, 4(1):4-8.

[12] Fox-Wheeler S,Heller L,Salata CM,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oxandrolone on malnourished HIV-positive pediatric patients[J].Pediatrics,1999,104(6):e73-80.

[13] Jessica Ogden,Simel Esim,Caren Grown.Expanding the care continuum for HIV/AIDS:bringing carers into focus[J].Health Policy Plan,2006, 21(5):333-342.

[14] J P Ruger,H-J Kim.Global health inequaliti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munity Health,2006,60(11):928-936.

[15] 刘爱玲,马冠生,胡小琪.艾滋病家庭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57-60.

[16] 徐韬,吴尊友.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社区关怀干预研究进展[J].2007, 36(5):123-125.

[17] DMGibb,TDuong,PATookey,et al.Decline in mortality,AIDS,and hospital admissions in perinatally HIV-1 infected childr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J].BMJ,2003,327(7422):1019-1025.

[18] 李在村,吴昊.HAART在儿童中应用的特殊问题[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5):528-529.

[19] Stover J,Walker N,Grassly NC,et al.Projecting the demographic impact of AID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need of treament:updates to the Spectrum projection package[J].Sex Transm Infect,2006,82(Suppl 3):iii45-50.

[20] Thorne C,Newell ML.The safety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in pregnancy[J].Expert Opin Drug Saf,2005,4(2):323-335.

[21] 古桂雄,雷洁,朱玲俐.儿童艾的社区三级预防[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1):980-981.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9篇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 治理效率 对策

艾滋病是一种可控的慢性传染病,但由于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政策法规,逐步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渐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艾滋病防治模式。①然而,目前这种政府提供资金和全程主导,非政府组织与公民行动等其他组织较少参与防治进程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艾滋病防治收效甚微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也称“公共失灵”或“政府干预失败”,是指政府受能力和意愿的影响而没有有效地实现政府职能并且超出公众可接受程度的一种政治现象。简言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或干预活动缺乏效率。②与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和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相比,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效果却收效甚微,上述种种迹象愈加凸显了“政府失灵”的严重性。

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政府虽然一直在努力做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力度、深度和创新,社会大众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排斥和憎恶的情感改变甚微,歧视意识依然严重。流动人口因具有高流动性,高危险,心理压力以及卫生服务的受限性等特点,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而中国政府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虽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相当多的农民工普遍缺乏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导致对艾滋病恐惧,引起社会歧视。从而增加了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因而,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贩毒吸毒,等容易引起艾滋病传播的行为更为严重。同时一些地方甚至将户籍作为享受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服务的必要条件,使得一些流动人口无法及时接受艾滋病防治,增大了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另外,中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对艾滋病知识的认识仍比较肤浅,特别是对自己是否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安全套是否可以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但目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同伴宣传的比例并不高,而媒体报道的知识多不系统、不全面。政府作为艾滋病防治的主体,以及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艾滋病防治中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呈现出政府失灵的问题。

消除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法规政策不完善。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使具有感染艾滋病风险较高的人群不愿主动接受检测,这不仅使已有的感染者无法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同时也增大了艾滋病防治的潜在风险。目前,我国就业歧视专项立法几乎一片空白,现有的散乱的立法并不能达到消减就业歧视的效果。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在社会中仍然受到相当普遍的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歧视,并且艾滋病感染者选择职业的范围明显小于一般人群。据中国2009年的对25个省区市的2000余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受就业歧视状况的调查显示,其中277名受访者曾由于艾滋病原因被拒绝雇佣或失业,另外约16.7%曾被迫改变工作,约3.8%曾由于艾滋病被拒绝提升,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公开排斥艾滋病感染者。政府作为艾滋病防治的主导力量,在艾滋病防控中出台政策法规滞后,在系统保障艾滋病患者就业,受教育等基本权益方面效能低下,这实际上也与政府循证性治理的执政理念相悖。

防治艾滋病经费的管理不规范导致“寻租”现象。中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从1997年开始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以来,同时对艾滋病防治经费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由于对艾滋病防治的经费管理不规范、不严格,使得一些地方官员在艾滋病防治经费分配上大做文章,比如在某些疫情严重的地方拨付的经费反而较疫情较轻地方的经费少很多。这就导致个别地方的艾滋病防治部门为争取上一级部门更多的经费支持而出现“寻租”活动,而上一级部门主管官员则将手中的分配权力转化为个人的财富。这种不是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和艾滋病患者需要来分配、利用资金的做法,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滋生了腐败。例如,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23.9亿元,较2013年增加了近2亿元。而2012年1月到10月,全国报告的艾滋病病人数为34157例,较去年同期增加12.7%,另外,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7740例,较去年同期增加8.6%。从“投入―产出”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现状凸显了政府“单中心主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悖经济规律,属于典型的政府失灵问题。

艾滋病防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的局限性。艾滋病问题不仅涉及人的观念和行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深层的关系及政策制度的艰难转换,因此需要长远和整体的调整。③虽然中国政府防治艾滋病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但是,目前多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防治局面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合作的环境,一些多部门合作还处于务虚层面,在操作层次上合力还不够。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权力的强势介入来解决问题,而其他的治理主体如非政府组织与公民行动等都被排除在政府统辖范围之外,这必然会导致艾滋病防治的“制度空间”受限。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单中心”的艾滋病防治模式,很难看到公众群体和利益关系个人的影子。在从事防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强、能力不足时,又很难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因而具体的防治效果欠佳,可进行制度试错和尝试的回旋余地狭窄。而政府在治理艾滋病的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倘若政策无效,则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政策落实难与监管机制缺乏。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保护艾滋病患者权益和防治艾滋病扩散的相关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因缺乏强制性约束力或完善的监管,并没有达到保障艾滋病防治的预期效果。地方政府官员艾滋病防治认知的匮乏和自利性、扮演“理性经济人”角色和缺乏约束的权力结合,导致了艾滋病防治的相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寻租”,使政策很难具体落到实处;政府的强制性和政府机构的“普遍同质性”,有些监管机构及其官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利用其信息和地位上的优势垄断,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专项工作、基金进行积极寻租、设租使得行政监管形同虚设。例如,一些地方官员由于缺乏艾滋病防治意识或害怕影响政绩考评以至于故意隐瞒当地疫情,拒绝媒体报道,甚至拒绝专家入驻调查。或者为了显示政绩,谋求连任或晋升,官员们通常会把工作重心从看似不严重的艾滋防治问题转移到其他方面的建设;而艾滋病患者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以及有效监督机制的缺位也使政策落实的难度增加,容易造成再分配的不公和寻租现象的产生。

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的“越位”行为。在艾滋病的防治活动中,虽然非政府组织具有灵活性、易于接触特殊人群的特点,相较于政府更能发挥行为干预的效率。但是,在中国特有体制下形成的防控体系却阻碍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一些本应非政府组织去做的行为干预却变成了政府垄断干预。而中国政府对于艾滋病相关防治工作的行为干预,常常出现“越位”行为而造成政府各部门之间冲突以及工作效率的低下。因此,这就使得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行为干预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困境。而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的结构中,被制度性地纳入合作框架中的非营利组织仅仅局限在工、青、妇、红十字会等政府或准政府性质的机构中,其他非盈利组织却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例如,根据我国政府的法规性文件,安全套、美沙酮替代和洁净针具的推行都应在社区中由非政府组织去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由卫生部门来推动的,吸毒者、者等高危人群基于对公安部门的警惕心理,认为卫生部门与公安部门同属政府机构,从而不相信、不接受卫生部门的行为干预。此外,卫生部门开展此类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公安部门的不配合再次极大降低了艾滋病防治干预的效率。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法规上发挥政府职能,而不应过多的越权插手具体的防治工作。

应对艾滋病防治改善的对策

建立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部门协作防治机制。有学者认为从各国艾滋病防治的成功经验来看,由于缺乏主体对象的信任与合作,如感染者,患者和边缘化,易受伤害人群,降低艾滋病危害策略往往是无效的。而能产生最大限度效果的防控模式是以“对人的关注”为出发点构建的,且非常重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受艾滋病影响人群之间的合作。④基于此,构建一个结构简单、功能健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社区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有机协作的工作机制来应对政府失灵至为重要。首先,政府在艾滋病防治中应起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者,其在信息通报、医药研究、高危弱势群体的监控防治、与国际合作以及对全社会的动员、整体资源的调动等方面,都具有权威和能力;其次,非政府组织具有良好的与社会公众沟通、容易接近以及动员边缘群体、低成本运作和灵活调整等优势。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参与主体,在艾滋病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有效合作;⑤再次,从社区入手推进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是扩大艾滋病干预覆盖面的重要方式。社区与居民有密切的联系,是连接政府与个体社会成员的另一个中介,能够使艾滋病预防控制深入到基层,从而增强政策的常规性及可及性。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艾滋病患者身边的社会歧视,构建感染者和病人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⑥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法规鼓励社区的积极参与。

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和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在缺乏法规约束和有效监督时,往往会置公共利益而不顾,利用公权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寻租和腐败。为了避免艾滋病防治经费分配的低效率,需要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切实有效的运用到艾滋病防控中,以防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和随意进行政策调整。在约束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行为的制度设计上,法治通常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一方面,为了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运行,应当在法律规章框架内开展工作和资金的分配利用,具体执行政策的政府官员也应当接受法律的监督。这不仅可预防官员的“寻租”和腐败,还确保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政策稳定有序的得到贯彻落实,提高艾滋病防治的效益;另一方面,还要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和问询。既要完善艾滋病患者的诉求通达机制,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以网络为主的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对政府部门工作情况及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此外,还可以将艾滋病防治的绩效纳入到政府官员的工作绩效评估中。总而言之,法律规制、行政问责、当事人诉求表达和社会监督等,多元监督主体的介入和新型监督方式的实施,能够形成开放式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发动了个人和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又通过法规和行政监管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机制平台,从而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局面,能有效弥补艾滋病防治中的政府失灵。

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以避免“越位”行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念表明:政府通过转变职能以及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有效避免越位行为,克服政府失灵的问题。在艾滋病防治中,通过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既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艾滋病防治的效能,也可以避免政府部门越位导致的腐败和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从科斯的交易成本扩大理论出发,政府虽然将一部分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增加了进行监督和订立合约的成本,但是这些新增加的成本都低于政府自己直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直接付出的成本,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总成本相对是减低了。因而,政府应当积极推进购买非政府组织服务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扮演好服务购买者和服务质量监督者的双重角色。首先,政府在向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时,有序地开放资源、灵活的按需、分类购买,并遵循程序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对购买的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在遵循以上原则和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监督管理;⑦其次,针对存在的许多草根组织因未获得合法身份严格按标准无法参与采购,多是由小范围内精英推动的按需购买,购买数额极小、种类不一,以及由于欠缺经常性的合作机制,而使得购买服务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授权中央、地方各级疾病防控中心或者性病、艾滋病协会等部门,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委托购买的方式来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同时邀请第三方对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再次,在构建政府购买非政府组织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尤应注意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和渠道对购买过程进行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购买服务良性运转,最终实现调动社会力量有效防治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陈潭,武玲婷:“艾滋政治、社会重组与公共治理”,《学习论坛》,2008年第7期,第44页。

②Wilfred Dolfsma. Government Failure — Four Typ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11(3), Vol. XLV.

③夏国美:“论中国艾滋病‘问题理论’的视角—与《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一文商榷”,《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69~74页。

④夏国美:“论中国艾滋病社会预防模式的变革”,《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第65~78页。

⑤张宁,武沐:“社会组织参与防治艾滋病问题述论—以甘肃省为例”,《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第19~23页。

⑥余翠娥,王彦斌:“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社会格局分析”,《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7期,第23页。

⑦韩俊魁:“论政府向艾滋病防治领域NGO购买服务的几个问题”,《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第2期,第162~166页。

艾滋病防治范文第10篇

落实政策、综合防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探索模式、解决难点;推广经验、做好示范。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到年,达到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各项指标要求;到年,有效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蔓延的势头;到2013年,有效遏制性病的蔓延势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

(二)具体目标

到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级各宣传媒体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免费刊播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节目。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农村大部分村主要街道要有墙体艾滋病宣传标语。

2、到年,全区大部分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3、在监管场所中,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宣传教育及监测,检测采样率达100%.

4、从年起,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要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落实预防措施。

5、到年,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在全民中达到70%,在高危人群中达到80%,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达80%,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6、区政府、镇办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培训活动覆盖95%以上的镇办。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防治专职人员自愿咨询检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镇办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村卫生人员达70%以上,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

7、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区90%以上的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业主达到80%以上,服务人员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HIV检测率达到95%以上。

8、所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本区艾滋病病人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并坚持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达85%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

9、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婴儿感染率控制在8%以下。

10、艾滋病致孤学龄儿童95%以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及农村经济困难的艾滋病家庭90%以上享受到有关低保、抗机会感染费用等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到2013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级各宣传媒体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免费刊播有关预防艾滋病、性病的节目。城区主要街道设置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农村各村主要街道要有墙体艾滋病宣传标语。

2、到2013年,全区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3、在监管场所中,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宣传教育。

4、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要必备有关的宣传资料,落实预防措施。

5、到2013年,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在全民中达到75%以上,在高危人群中达到85%以上,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达85%以上,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6、区政府、镇办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率达100%,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培训活动覆盖95%以上的镇办。艾滋病检测工作人员、防治专职人员自愿咨询检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镇办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村卫生人员达70%以上,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的服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90%以上。

7、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全区90%以上的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和流动人口。娱乐场所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业主达到80%以上,服务人员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HIV检测率达到95%以上。

8、所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本区艾滋病病人均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存活并坚持治疗的艾滋病病人达85%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

9、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100%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婴儿感染率控制在8%以下。

10、艾滋病致孤学龄儿童95%以上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及农村经济困难的艾滋病家庭90%以上享受到有关低保、抗机会感染费用等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完善监测检测体系,及时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1、继续加强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建设,开展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服务。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介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覆盖全区的艾滋病监测网络,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检测工作。不断扩大监测人群范围和数量,继续加强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体检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建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每两年开展一次高危人群规模估计及艾滋病疫情预测和评估。区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及时、准确地上报艾滋病疫情,并根据监测结果和疫情报告情况,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动态,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随访,及时掌握感染者发病、死亡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二)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1、加强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制定宣传计划,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并将经常性宣传与重要时段集中宣传结合起来,把艾滋病防治的新闻报道与公益广告和专题片(稿)结合起来。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镇办广播站平均每周播放艾滋病防治节目不少于2次,每年自主开发2种以上的宣传材料。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在城区及镇办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在火车站、汽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在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放置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结合“12.1”、“6.26”“5.19”等主题日开展宣传活动每年3次以上,利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餐饮、建筑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学校比例达到100%。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在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利用婚介所、婚姻登记机构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单位,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个体工商户、劳务输出人员接受宣传培训的比例80%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对羁押人员以艾滋病防治政策和干预措施为主的宣传教育覆盖率要达到100%。充分发挥妇联、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和“15-49岁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覆盖人群的比例90%以上)等专项活动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反对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三)强化专业培训,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要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相关工作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各医疗单位配备专兼职防治人员,定期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2、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认真总结近几年干预工作经验,健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预防干预工作;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积极配合,在有关公共场所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使用率。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所和各医院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对感染梅毒的孕产妇进行规范化治疗,对先天梅毒患儿进行医学随访和管理。

(四)严格血液管理

1、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自采、自供临床用血。

(五)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水平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区卫生局要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艾滋病定点救治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医院应保证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2、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实验室检测和耐药监测。开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人员的辅CD4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测。配合国家和省疾控中心开展抗病毒治疗人群耐药艾滋病病毒毒株的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3、抓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4、加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救助安置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孤老按相关规定纳入城乡社会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5、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六)切实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行为。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七)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及时交流经验。

建立健全示范区艾滋病综合信息管理报告网络,实行季度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总结示范区综合防治经验、大力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同时,还要探索解决国家确定的工作难点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示范区的管理。

区政府成立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协调领导小组,实行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和任务,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的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负责整合本区所有艾滋病防治资源,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协调组织落实示范区各项具体防治工作,按照规定上报各种工作报表,及时搜集、总结上报信息和典型事例,开展工作实施进度和质量的自查。

各成员单位在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切实做好各自工作。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发政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领导能力,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区财政局:按上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经费。公安局分局:打击和取缔、、吸毒、非法采(供)血活动;配合卫生部门贯彻、实施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法规、规章;支持卫生部门在易感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工作,参与有关调研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承担对被收容教育的、者及强制戒毒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负责看守所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管理,按有关规定进行艾滋病性病检查与治疗。区教育局:负责区内普通中学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及性知识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和中学生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学生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的艾滋病监测管理和宣传工作。区卫生局:负责组织艾滋病性病疫情监测与管理,制定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负责组织艾滋病性病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专业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培训,开展健康教育;承担预防艾滋病性病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交流疫情和防治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区计生局: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育龄人群中开展生殖健康、性安全和正确使用安全套,防止艾滋病性病传播知识的宣传教育、咨询和技术服务;负责在育龄人群中合理推广、宣传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功能并具体指导使用安全套,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市场管理工作;与卫生局共同落实孕产妇HIV检测。工商分局:支持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吸毒、贩毒活动;配合卫生部门执行有关艾滋病性病管理规定,支持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区民政局:对因感染艾滋病致贫的家庭和个人,由民政局给予社会救助;扶贫办根据工作职责,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的生产帮扶。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按有关规定解决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付问题;对有劳动能力又有求职要求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流动人口的岗前培训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保护其自身健康。区总工会、团区委、妇联等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针对工会会员、青少年、妇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维护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合法权益。

(二)抓好能力建设

区疾控中心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

区疾控中心负责对各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三)增加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除中央拨付的工作经费以外,区政府将艾滋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及个人捐资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承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设立专帐,加大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五、督导与评估

上一篇:安全大检查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