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10-23 09:26:5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文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从2001年开始到2009年,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推开。在实验和推开的过程中,课堂教和学的研究和实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许多教育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倡导“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和反思教学”三种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一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在“教”和“学”两方面改革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泛方法化”的现象。随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方法。时下名目繁多的教学方法让人应接不暇,

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自学辅导法、预习讨论法、发现法、练习法、复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专题报告和研究性学习等,还有诸如:三点三路教学法、三疑教学法、四环递进教学法、四性教学法、五让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七环节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等;还有范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动态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智能定型教学法、综合程序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卡片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等。林林总总,教学中存在“泛方法化”的现象。教学中教法改革实验应予以坚持和鼓励,但以一种新教学方法命名的教改实验在推广时应慎重。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的教法改革实验还未从理论与实验上得到完全验证,许多学校本着方法“速成”、实验“推广”的思想,立即对其进行宣传报道。有的学校为了赶“时尚”,似乎不进行一项新的教法改革,就会落后于别的学校,不推广出一名教法改革新兵,“政绩”就不如他人。实验盲目上,方法盲目编。这种不严肃、不科学的教法改革是教学方法“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法“学法”化。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论研究中具有永恒性的课题,教法和学法怎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时代性教育学难题。有人因此提出应加强“学法”指导,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在教学实际生活中,有人因此极力倡导“教法学法化”,在课堂实施策略上具体表现为:钻研教材,注意学法;课堂教学,体现学法;板书设计,展示学法;设计练习,运用学法等等。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妥,如果说,教学都学法化了,那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又如何体现?教学的本质又如何理解呢?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正确的,“教会学生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的,但“教会学生学习”并非就是“教法学法化”。学法指导应与教学改革同步,一定的教法同一定的学法相适应,但不能提“教法学法化”。

3.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简单化”及“照搬照抄”倾向盛行。我们往往仅把教法改革理解为一个更新陈旧、呆板的学科教学法的单因素问题,这一片面的认识使人们教法改革实验陷入困境之中。教法改革实验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教材、课堂结构、成绩测定、教学手段的一系列教法问题。在现实教学生活中,许多人将教法实验进行简单化处理,忽略了教材、课堂组织形式对教法的制约,忽略了教学手段在教法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刚开始时,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投影、背投和幻灯片等设备全都用上,上公开课、比赛课等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就为不合格课,更别想评优质课了。然而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老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幻灯片的放映工作者,学生成了欣赏漂亮画面的观众,出现教师天天忙于制作和下载课件,而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的时间不够,造成教师从早忙到晚、教学效果还不如使用多媒体前的严重情形。由此,全国各地、上上下下反对的声音铺天盖地,对使用多媒体作诸多的硬性规定、限制,甚至一票否决。再比如,恢复高考以来,从高考成绩来看,涌现出许多闪闪发光的亮点,出现了黄岗、衡水、阳思、薏琛⒍爬煽谙窒,全国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趋之若鹜,学习的队伍浩浩荡荡、一批接着一批、学习一次不够二次多次,努力效法。有的教法改革还仅仅是一种实验,不宜盲目宣传,否则就会给人们一种误导。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文化底蕴等存在差异,地区差异明显,他们的教学方法的确有它的优点,但它可能并不一定适合你,你也不一定能学到其精髓。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东施效颦并不好看也是这个道理。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建立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应予以摒弃、避免。许多教法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将传统教学法视为对立物,试图凭变革的一股激情一下子将新教学法建立和创造出来。有的在教法改革实验中,照搬照抄,强调一致,其结果是教法改革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背离了教学的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对某一抽象的传统方法的更替,而是要求根据各自的实际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扬弃和改进。这要求我们要敢于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于已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反思及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方法”的含义是:根据所研究的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在实践和理论上掌握实现的形式。这一定义属于科学认识方法的范畴。我们用“方法”的哲学定义来理解“教学过程”,这一定义的实质表现在所规定的方法与所研究的内容相一致。因而,在教学方法中也和在科学方法中一样,存在客观因素,即知识内容,而方法本身应看做内容运动形式。在教学中,方法也就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和主体实现统一的一种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适应于学生的需求的。方法并非存在于知识之外,而是与之共同发生、发展。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我们对待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孤立地对待,从整个教学系统来看,无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教学所需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发挥整体综合效应。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中,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并非将教学方法置于教学方法系统中加以研究,因而常常将教学方法绝对化。当某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时,又不加分析全盘加以否定,这种形而上学的观念是要极力反对的。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提供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模拟,老师占据课堂较多的时间,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生成的有效量相对减少,随机性加强,老师的主导性削弱。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同时“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又是统一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1)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主体的角色是相对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客体,媒体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知识是学的客体,老师是媒体。(2)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教学活动中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是不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

所以我认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会使“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个方面不断的转移。我建议,对于具体学科内容,比如科学性强、学生难懂又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采取讲授式教学,让学生“有意义高效的接受性”学习;比如新概念的教学、变式教学及例题教学等可以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并举,采取讨论、对话形式等;对于学科练习、探究及创造等等可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所制约,每一个具体内容,都有其具体的特征。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才能称科学的教学方法。没有万能、始终如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充分尊重教学的实在的历史过程。整个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教学方法也必然随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历史地变化着。研究教学方法的方法论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任何教学方法实质上都是从历史中来又回到历史中去的。那种脱离历史的教学方法一定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将教学方法绝对化、教条化的现象。同样,许多人不是使教学方法为教学实践服务,而是用教学方法剪裁教学实践,不是使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发展着的教学对象,而是力图使教学对象去适应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去迁就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中的逻辑主义倾向。我们既反对教法的逻辑主义倾向,也要反对教法的历史主义倾向,既要看到存在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3.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对待已有的、历史上存在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一个教学论难题。教学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学思想的指导,而教学思想又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继承发展而来,任何教学方法与历史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正因这样,历史上的一些教育家关于教学方法的认识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又为今天的教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现当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应充分重视借鉴、参考历史上存在过的优秀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上的一些教学方法,即便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思想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研究时,应着眼于历史的、现实的与未来的发展,对历史上的教学方法予以批判性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法”对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完善、优化,让它适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它不断深入发展

4.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人的主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方法是人的方法,方法是让人来使用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教师这一实践主体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样是讲授法,不同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使用它的效果就不相同。我们常常是在批判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时,总是撇开教师单纯就方法论方法,这样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见到效果。只有把人与方法统一起来去认识、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中才会有新的突破。所以我认为,教师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学方法改革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让教师对教和学有深刻的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能更加热爱他的事业、他的学生。建议,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地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提高老师的职业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

责编 / 董 璐

上一篇:《祖父》说课稿 下一篇:高三语文各类题型解法指津及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