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贸岗位需要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23 08:29:50

以外贸岗位需要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改革

【摘 要】文章通过市场调查,明确了外贸岗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课程改革 理论模块化 实训项目化

1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思路

根据我院对几届商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与统计,其数据表明市场对经贸人才需求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取向:1. 英语沟通、写作、阅读能力(CET4/CET6) 2.专业知识(商务交际、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3. 业务操作能力。而《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任务与目标需要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经贸人才而服务。因此,本门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中外贸岗位需求为基点,整合商务英语理论教学,以具有适应性、针对性的专业模块教学为主线,运用商务情境实训项目(将国际商务活动的真实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商务世界),构建“商务英语理论模块 + 商务情境实训项目”的教学体系。

2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对《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为中心点,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用”原则,从而采用“理论知识模块教学 + 任务式的实训项目”的教学模式。

2.1.1 商务英语理论知识模块化:以外贸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合理地制定理论模块教学

基于我院学生就业岗位的情况,主要是以在中小型企业担任文员、助理、外贸业务员以及贷代业务人员为主; 因而,理论知识模块的选定严谨的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如下图所示,分为六大模块教学内容:

2.1.2 商务情境实训项目化:根据制定的理论模块,选择适合的商务实训活动

根据理论知识的六大模块,相应地布置实训项目(课内与课外兼顾),学习者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式、体验式的商务教学活动项目设计(角色扮演、 实际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每个交际任务都以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为参照,交际任务目标明确,鼓励学习者在完成实际商务活动的过程中多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融入交际活动之中。这种在体验中学习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实训设计能充分体现“商务理念――商务实践技能”的转换过程,并实现语言教学交际化,知识教学能力化,课堂教学社会化。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建构和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根据不同商务交际任务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商务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与老师同样成为课堂的主人,深入模块、体验角色、积极思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修正、扩大、完善已有实践图式――新知识和新技能。

2.3 评价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此课程的评价方式改革也是要改变传统单一课程的评价方式, 避免“一考定终生”的局面,采用多元化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考核+期中口试+期末笔试

过程考核=常规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商务项目模拟/案例分析/演示报告)+课堂表现

成绩构成:课程总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40%)+ 期中口试成绩(20%)+期末笔试成绩(40%)

这种评价模式与教学内容、方法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能够全面地、有效地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操作能力的程度。

三、《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的意义

《商务英语》是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实际使用英语去从事涉外商务活动的能力。 课程改革通过“结合专业模块与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把语言教学交际化,知识教学能力化,课堂教学社会化,全面培养学生在商务情境下对专业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质,从而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翠华.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J]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5.

[2]候秀杰.商贸英语教学与企业人才的培养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3]王琳.商务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4]罗虹.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5).

[5]张闯艳.模块式教学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之应用[J].中国教师,2010(S1).

[6]刘慧.浅析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上一篇:文言诵读指导操作浅谈 下一篇:难以割舍的上海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