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割舍的上海情结

时间:2022-05-22 01:33:52

摘 要:纵观王安忆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变化和转型是最好的总结,评论界认为她既追随时代的思想潮流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在这些变化多端的创作中上海情结是作家难以割舍的,从创作的初期到之后的阶段,上海总是作为作者的经验世界而存在,为她的创作提供灵感和源泉。

关键词:上海情结 经验世界 人文关怀

王安忆是上世纪70年代末登上文坛的,她的成名作是《雨,沙沙沙》,之后继续创作了“三恋”、《好婆与李同志》、《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多部小说,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极大的反响。王安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风格和观念不断变化,不断追求“崭新的东西”,不可否认她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多产多变的作家,但在其创作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中对上海的书写是贯穿始终的。

一、上海情结形成的原因

首先,一个作家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了解。王安忆在淮海中路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在弄堂里,成长在市民堆。王安忆对她少年的弄堂生活经历说:“我实际上是生活在小市民堆里的,我对这里的生活有自己的情结,我在他们中间长大,我观察他们,我向他们学习,这组成了我整个六十年代的经历。”[1]上海的水土养育了王安忆,上海的文化熏陶了王安忆,淮海路的弄堂生活成为了她创作中最重要的经验世界。

其次,一个作家是活在文学史之中的,他必然会吸收借鉴前人的成果,再形成自己的风格。谈到上海书写,张爱玲是不可忽略的大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作品在大陆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此时的王安忆便发现了一个更符合自己艺术个性的“文学史经典”――张爱玲。她对文学史中的张爱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通过对张爱玲的评论,王安忆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养分,以至于九十年代的创作大量叙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是站在张爱玲的起点上,但如今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独特的。

二、上海情结在不同创作阶段的表现

1、创作初期想像中的上海

王安忆的早期作品如《69届初中生》、“三恋”等小说,小说中主要是展示上海青年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变化,对上海没有做正面的书写,只是一些只言片语,作者主要是把上海作为一种游子心中那份浓浓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从这一点来看上海的生活经历对王安忆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即使初期的创作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对上海的那种情有独钟的感觉还是挥之不去地藏匿在作品中,显现在知青们的身上。如雯雯、南南、桑桑都是上海弄堂儿女的代表,纵使他们生活在农村,她们的身上永远都渗透着上海的生活方式和上海的文化精髓。这个阶段作品中的上海只是作为一种主观想象而存在。

2、作为舞台背景的上海

王安忆认为上海文人要记录上海生活,书写上海精神风貌。在一些作品中如《流逝》、《鸩雀一战》、《好婆与李同志》等城市才显山显水起来。《流逝》中对欧阳端丽的精打细算做了仔细的描写,书写她在精打细算过程中的感觉,很感性很真实,都是一幅幅日常生活画卷组成的,欧阳端丽的一家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如水一样不断地流淌生存。上海在王安忆的笔下就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来体现的,这些作品把上海作为一个舞台背景来呈现,讲的都是这座城里的人和事,但恰恰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让这个城市变的有血有肉,有特色,有底蕴,有它自己独特的人文气息。

3、《长恨歌》中的上海

在《长恨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油烟弥漫的弄堂、品味悠闲的咖啡厅、代表着经济实力的爱丽丝公寓,也可以看到三五人围炉闲谈。就在这样多重镜像中,上海这座偌大的城市慢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王安忆选择了一位弄堂女性――王琦瑶来表现上海这座城市。她曾经说:“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 我要写的事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2]王安忆认为女性是最能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的,小说通过王琦瑶这位精明、务实、时尚、漂亮的“上海小姐”在弄堂里的日常生活来慢慢展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小说有意的避开那些风云变换的历史,把镜头转移到弄堂这个小天地内,让读者体味到的是充满日常气息的上海。

三、上海情结的价值和意义

1、对“海派”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当代海派文学的领军人物当属王安忆,从80年代到90年代她的作品中对上海书写的分量越来越重,直到《长恨歌》把上海完全作为书写的对象。评论界不得不将她与海派文学联系起来。王安忆的海派小说在精神层面与海派文学是不同的,海派作家大都回到个人的小天地中,表达的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个人对人生的恐惧感、虚无感。但是王安忆在转型期的上海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努力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真实可靠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对上海人文的关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衡量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王安忆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一直坚持对人的关注,作品主要体现为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主要是通过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习惯来体现的,王安忆对弄堂中那些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之事的细致描写表明了作家对市民文化的关怀。王安忆大量描写上海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充分肯定他们的生存价值,充分尊重他们,尊重生命,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虽然文学史中的王安忆是不断转变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那么一些不变的因素,而上海情结是一直都深藏在作家的经验世界之中的,上海弄堂的生活经历、上海市民文化的熏陶都对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注释:

[1]王安忆《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93页

[2]齐红,林舟. 王安忆访谈[J]. 作家,1995, (10)

参考文献:

[1]吴义勤主编《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汪政、晓华《论王安忆》,《钟山》2000年第4期

上一篇:以外贸岗位需要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 下一篇:生态文学视角下解析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