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演互动理论谈高校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时间:2022-10-23 08:15:01

从表演互动理论谈高校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摘 要: 高校互动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从表演互动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分清“剧本”、“前台”、“后台”,对自己所起的作用比较模糊。通过界定“剧本”、“前台”、“后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关键词: 表演互动 高校互动式教学 教师角色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进行科学引导的启发式、创新式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双方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互动”流于形式,师生之间不能充分互动,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问题。从传统的互动理论角度,可以认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彼此的误会“往往来源于互动中对彼此使用的符号理解各不相同”[1]。但是从表演互动理论的角度看,我认为,导致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分清“剧本”、“前台”、“后台”,对自己所起的作用比较模糊。

一、课堂教学的“剧本”

表演互动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符号互动理论家戈夫曼,借用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的古老比喻,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大舞台上的演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语言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符合社会“剧本”的要求。而所谓社会剧本就是“社会对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社会规范”。[2]对于课堂中的教学过程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被缩小的“社会剧本”,在这个“剧本”中,教师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有自己的社会规范。

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换句话说,应该遵循怎样的社会规范?表演互动论给我们的答案是师生之间的成功互动,要求互动的一方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控制,但又要给对方留下未加控制的感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的自身特点,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比比皆是。

有些教师为了满足于愉快教学,就把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笑料、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其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学过程在一片笑声中结束,看似师生都很愉快,但是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不善于言辞的表达,照本宣科,教者无味,学者无趣;另外一些教师,往往有所谓的“教授架子”,与学生沟通时,往往高高在上,学生只能退避三尺,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角色要求必须依赖于课堂的教学情境,即所谓的课堂“剧本”。在这个剧本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引者、指导者、分享者;而学生扮演的角色是活动者、分享者。

教学内容是双方互动的媒介。作为导引者,教师必须通过合适的手段,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导引,关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指导者,教师要不断地发现、观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问。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脱离教学内容或者教学中心,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作为分享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经验包括专业领域、非专业领域的传达给学生。

相较于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剧本”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活动的中心,是十分活跃的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导引、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要拿出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分享。这种分享的过程,达成了师生之间的合理互动、沟通。最重要的是,在互动、分享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等,达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对一些符号――教学内容的共同理解。换句话说,掌握了课堂教学“剧本”,就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前台”

根据戈夫曼的表演理论,互动过程的成功要能够界定清楚“前台”与“后台”。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走进了“前台”。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根据课堂“剧本”的要求进行表演。

所谓“前台”是指表演场合,由布景(一系列的符号)、外表(社会地位的标志)和风度(个人表演)所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PPT、语言、穿着打扮都是“前台”的组成部分。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表达应该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普通话要清晰、准确,这是让学生听懂的前提条件。其次要讲究表达的生动性。如果有个体的个性和风格,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上课时,教师可以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者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幽默语言和笑话,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掌握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最常用的也是最直接的互动方式。《学记》中就有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适度的提问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提问一定要适度,如果滥用提问的方式,那就会冲淡原本系统的知识点的讲授,使同学们对知识点知之甚少,从而使得提问没有了应有的价值,逐渐使同学们减少了学习的兴趣。而盲目的提问也会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老师只看重提问,那么让那些喜欢回答的同学去回答问题,这样会使天性腼腆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失去了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提问只对个别同学有效的后果。

3.应注意自身形象与表情。

新时代要求新的教师风采。当前的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做到这样,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就应该衣着大方得体,神态自信从容,对待学生的态度是稳重而诚恳的,做到“诚于衷而形于外”。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教师和蔼热情的笑脸可以感染每一位同学,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去。相反,如果教师表情阴郁,就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其智能活动就不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教师一旦走上讲台,所有的个人恩怨和烦恼都要全部抛开,迅速进入教师角色,用乐观、自信的表情感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三、课堂教学的“后台”

“后台”是相较于“前台”而言的。“后台”的现实总是与“前台”的表演相矛盾。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那些为了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准备都可以视为“后台”。因为,从本质上说,“后台”的表演都是为了弥补“前台”表演的不足,减轻或者减小“前台”表演的压力。那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眼神、手势等都可以视为一种“后台”表演。

眼睛常被喻为“心灵的窗户”,它在教学中也具有独特的功能。“现代教学实验证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人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之比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眼睛确实是传递、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3]在教学中,目光能有效地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教师一方面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眼睛这个窗口看到学生接受信息后的表情,从中捕捉到各种教学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更好地调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而没有眼神交流的教师只管讲自己的课,目光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就是注视着黑板,或者看着窗外,很少把目光停留在学生的身上。这样的教师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同,因为学生和教师缺乏眼神的沟通和交流,他们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和爱,他们会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们或者是轻视他们,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之间甚至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隔阂。因此,高校教师更应该用真诚的眼神来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也都抬起头来,跟随你的目光,去思考、去探索。当获得他们专注的眼神时,你将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一种身为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手势是教师课堂肢体语言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强有力的手势在展示教师的自信和风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它就像一座桥梁把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手势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贴近,有效地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教学实践中,每当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的时候,学生的表情是最放松、最友好的。他们都会微笑,希望教师可以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也许走下讲台是教师想进一步贴近学生的一种态度。学生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正期待着老师能走进他们,能关注他们,能和他们近距离地谈话和交流,哪怕只是很短的几分钟时间。因此,如果想得到学生的亲近和认可的话,就应当走下讲台。而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了隔阂,心理上能够彼此接纳,课堂中的互动也将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成功。

总之,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快适应课堂“剧本”的要求,熟练使用“前台”、“后台”的转换技巧。那么互动式教学的效果将显著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2]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3,106.

[3]安宇.浅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4,(11):52-56.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把最真实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下一篇:以“问”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上好思品课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