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萨的天空”“有情”

时间:2022-10-23 07:44:13

让“拉萨的天空”“有情”

一直以来,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景的感悟并不透彻,从而在教学中出现“语言迟疑”现象。今天,又一次捧起《拉萨的天空》,担心犹存,但教学之前的一次灵动让我很好地处理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一、线理清了,“景”语演变为“情”语

写景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语优美典雅。但作者的情并不能直接传递于这群刚学会阅读,还处于识字期的孩子们,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很多时候,在我们教师眼里觉得很简单的描写语言到了孩子那里就是“感悟不到”,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起学生思维中“情语”的火花,没有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提问,“拉萨的天空”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此时,学生已回答“觉得拉萨的天空很蓝”。接着,我顺水推舟,请孩子们用手去数一数,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蓝”字。学生一数,原来有“十一个蓝字”。接着,我请学生连续读这些“蓝”字,问读后感觉怎样。学生读后,普遍感觉“太多,太烦,太腻”,此语正敲中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处。接下来,我话锋一转:“虽然,你们读了,感觉烦了,那作者是不是对拉萨的天空也是这种感觉呢?”学生马上读书,找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是爱拉萨的天空的。但我没有满足,仍然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就此,文章的一条线鲜明起来,一切都是围绕“蓝得神往,吸引,久久不忍移开”展开,从而将“景”语真正演变为“情”语,学生带着细致与思考对课文进行有效地阅读。

二、点踩透了,“情”语化为“心”语

当学生带着一种兴致与激情为“神往”而进行有效阅读,此时,整篇课文再也不是在一根线上展开,而是一个“面”。学生的朗读有了空间,学生的思考有了时间。从这一点出发,整篇文章的结构已演变为“据学生的需要加以自由取舍”,不再会有“一切分析到位,一切分析却不尽如人意”的感觉。

第一个学生找到了,第一小节“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我问:“见过蓝宝石吗?”学生说见过。接着,我请他谈谈感觉,学生说:“蓝宝石不仅蓝,而且蓝得透明,没有一点杂质,没有一点破损,看上去晶莹透亮,很想拿在手里。”学生的话说到位了,我请他读,读得很好,接着我问:“如果在你的头顶上有一块这种晶莹透亮的蓝宝石让你慢慢欣赏,喜欢吗?”他们都很喜欢。于是,带着一份想拥有的情感朗读这句话,我悄悄地在“蓝”字下板书“亮”。第二个学生找的可不一样,他觉得“一年四季中,不管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但在说的时候却只能说到“蓝”,体会不到那种意境,说明还没有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内涵。于是,我说:“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多次向世界提供一年中的蓝天总数,为什么呢?”一名学生马上回答:“蓝天总数越多,说明环境越好。”我又说:“那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说明了什么呢?”学生马上悟到了,纷纷举手,一学生回答:“一年四季总是蓝的,说明这儿环境好,呼吸时让人心旷神怡。”接着,在读的时候,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并没有停止,而是请他们描述如果生活在这儿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享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人间天堂,于是再读“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心中真的有了一份神往。于是,再板书“蓝”。接下来,用同样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了蓝的“纯净”,板书“净”,“净到可以洗脸”。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与感悟中,将“心”读了出来,将“心”道了出来。后来,我又试着问学生:“拉萨的天空是这么蓝,可我们不能到拉萨,我们还是得呆在这里,我们也渴望有拉萨这样的蓝天,我们怎样才会有像拉萨一样蓝得透亮、纯净的蓝天呢?”学生为此展开了讨论,说出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使得“环保意识”在无意识中渗透进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情”是有的,“心”也是“亮”的,关键是课堂如何用这个“钻”去钻出“真情与真心”来。可见,写景类文章需要真正从文本的“点”入手,以“情”突破,实现“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校长。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例谈 下一篇:说说《答谢中书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