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性化教学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3 06:23:34

浅议个性化教学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认为:“人性是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创造的活动。”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个性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问题,让每位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达到某种完善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要使政治课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下面作一点探讨:

一、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见,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脑、眼、手等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地状态。因此,我在上课时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想错、说错、写错的空间,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学期班级中每位同学都要轮流完成。学生去搜集新闻,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班级中学生演讲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我都会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点评。如有的学生以前发言就脸红,现在发言声音变大了,说话很有条理;有的同学以前不爱看新闻,现在搜集的新闻很有意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演讲活动中要使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进步了,有成就感。在讲课中大多数时间我是站在学生中间,走近他们,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课后也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学生是探究者、体验着、合作者、表演者,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舞台,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我想,这是很多普通中学所面临的实际生源情况。那么,如何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现自己?不脱离于课堂,有事可做就变成我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学生演讲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新闻,是自己对新闻的见解。在演讲中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得以展现,有的充满理性,条理清晰;有的慷慨激昂,富有正义感;有的幽默诙谐,富于哲理。同时,演讲又是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原来的个性弱点,逐渐在演讲中得以纠正。个性化教学,无论从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展开都要个性化要求:对尖子生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当小老师,学生做的的课件图、文、乐并茂,他们上台展示娓娓道来,有条有理;在单元探究活动中我学给生布置了制作手抄报的作业,能写能画的同学的才能就发挥出来了。而后进生或学困生,要着重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如: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平时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少言寡语,考试成绩不及格,还有点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所以在课下我经常找她谈心,一方面鼓励他,另一方面指出不足,上课时也抓住有利时机表扬她,树立她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同学上课举手发言了、课堂笔记认真、期末考试成绩由不及格考到70多分。我又借此机会再鼓励他,希望她有更大的进步。这名同学的学习自信心逐步建立起来了,现在成绩很稳定。

三、精心设计活动,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禀赋,每个人的思维、智力和才能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属于他自己的发展成就。课堂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个性化教学要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注个体,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探究活动”的等教学资源,实施有静态课堂向动态课堂的转变,把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拓展、延伸的平台。辩论赛就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的活动。多数情况下辩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思考分析辩题,也有即兴辩论。辩论的形式有主辨手辩论的,也有自由辩论的。比如,高一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辩题是:正方“金钱不是万能的”,反方“金钱是万能的”。在辩论中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金钱不是万能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四、组织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例如:初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题是“法律常识”。在学习近尾声时我给学生搞了一个“模拟法庭”的活动。模拟审判的案例是一个“虐待女童”的案件,学生容易入手。活动前我把案件经过、法庭审判程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搜集资料:1.本案适用的法律是什么?2.状、反诉状的格式。3.律师辩护词的格式。4.法庭证据的种类。要求学生自愿报名扮演角色:审判长(1名);审判员(2—3名)、书记员(1名)、原告(1名)、原告律师(1—2名)、被告(2名)、被告律师(1—2名)、证人若干。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自发的形成合作分工,有的搜集资料,有的写法律文书,有的准备道具,有的扮演角色。在模拟法庭正式庭审前,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自学了很多有关法律知识。正式的模拟庭审开始前,为了让全班同学都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还要求在庭审结束后要有活动总结。活动总结要求是:1.扮演者结合自己的角色,说明审理中受到的制约,谈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如审判长的审判手记,原告胜诉的依据,被告败诉的教训,辩护律师的教训、辩护律师的作用和辩护依据等)。2.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如对法律的理解,对诉讼程序的理解,参加旁听的体会,对诉讼参与人表现的评价等)。这是活动中的活动,这样不论是直接参与者,还是听众都有事可做,活动内外的学生交流了体会和想法,都能有所收获。

五、设计开放作业,强化个性化教学的实效性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是巩固和强化个性化教学的必要环节。传统的作业形势注重的是知识的考察,他忽视了学习能力、创造力的考察与培养。如何突破传统的模式,设计出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得以满足呢?首先要尊重学生选择作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有时是让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论文;有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查找资料;有时是设计调查问卷或进行一次校园调查;有时是让学生去采访老师和同学;有时是制作手抄报或者出一份试题。这样的作业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材中找不到的知识,提高了能力。

个性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得起头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优秀的自我。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创新,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

上一篇: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物理STS教育的尝试 下一篇: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