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贸易 3期

时间:2022-10-23 06:21:22

畸形贸易 3期

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贡献大不如前。但最近两个季度,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却成为经济稳定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不足的负面影响。

2014年三季度,贸易顺差高达1282亿美元。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达0.8个百分点,这在2010年以来是非常罕见的,过去几年净出口的贡献一般是负的。也就是说,前三季度7.4%的经济增长中,如果没有外贸的助力,GDP增长将只有6.6%。

进入四季度,出口明显回落,但进口则是负增长,贸易顺差反而进一步增加,将继续对经济形成支撑。

2014年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长8.6%,比三季度下降了4.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6%,比三季度下降2.7个百分点;四季度贸易顺差上升至1496亿美元,一个季度的顺差就相当于2011年一年的规模。2014年贸易顺差高达3820亿美元,增长47.7%。

与金融危机前,出发式增长导致的高顺差不同,目前这种顺差的高增长是极不正常的。顺差高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看高顺差是由出口改善带来的,还是由进口萎缩所致。如果是后者,只是说明经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2014年,中国的出口改善实际上非常有限,贸易顺差的上升正是出口负增长所致。

2014年出口增长6.1%,比2013年下降1.7个百分点,反映出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下降;但进口仅增长0.4%,比2013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内需下降非常明显。这种畸形的贸易特点在2015年可能还会进一步延续,最终只会带来GDP数字上的改善,对企业面毫无益处。

随着美元的大幅升值,全球非美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而人民币中间价却仍在升值,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被动升值。在国内经济不振的背景下,人民币的被动升值会构成变相的紧缩效果。

出口的分化

过去三年,中国的进出口增长都步入了个位数时代。出口增速大致稳定在7%左右,进口增速在2014年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对不同经济体的出口出现明显的分化,体现出不同国家经济走势的强弱。在发达经济体中,2014年,美国出口增速有所上升,从2013年的4.7%上升到7.5%,反映出过去一年美国经济复苏的加快。2014年二、三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增长分别高达4.6%和5%,美国失业率也下降到了5.6%,美国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也成功退出,目前美联储正在准备加息。

由于日本经济陷入衰退,2014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增速仍然维持负增长。自从2014年4月日本上调消费税之后,日本经济就再度陷入了衰退,消费大幅下降,投资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尽管安倍政府加大了刺激的力度,但仍然没有改变颓势。

比较意外的是,欧洲经济深陷通缩困局,经济徘徊在衰退的边缘,但201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速反而从2013年的1.1%上升到9.4%。这种意外的情形恐怕很难长时间维持,2014年四季度,对欧盟出口增速已经出现明显的下降。欧洲央行正在考虑采取量化宽松措施来扭转通缩和经济低迷的状况。

对中国出口打击最大的还是新兴市场国家,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上都告别了危机后的高增长,即使是其他的“金砖国家”金色也褪去不少。

巴西经济一年不如一年,目前也深陷衰退之中,中国对巴西出口增速由2013年的8.3%下降到2014年的-2.8%。2014年俄罗斯经济遭遇油价暴跌的重创,如今纽约WTI油价已经跌至45美元/桶附近,已经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点,创下9年多以来的新低,油价比2014年年中下跌超过50%,俄罗斯的石油美元大大缩水。这引发了俄罗斯卢布的大幅贬值和股市的暴跌,俄罗斯经济增长已经跌至零附近,预计2015年上半年很可能陷入衰退。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速从2013年的12.6%下降到2014年的8.3%。

唯一的亮点来自印度,印度经济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年经济增速稳定在6%左右,比之前两年明显加快。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速则从2013年的1.6%大幅攀升至2014年的12%。

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油价的暴跌,中国是否从原油进口上大获其利?2014年12月,原油进口数量大幅上升,比之前几个月大概多了500万吨;进口原油的平均价格也从2014年年中的780美元/吨下降到了570美元/吨,下降了27%。看来中国确实在油价暴跌中获取着量和价的利益。

人民币被动升值

美国正在逐步的让货币政策正常化,但欧洲和日本仍在加大刺激的力度,欧美这种政策上的分化导致美元大幅升值。美元指数从2014年5月初的79已经上升到目前的92附近,半年多时间累计升值了近16%

在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中,贬值幅度最为明显的是欧元和日元,2014年5月至今,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幅度都接近15%,欧元兑美元已经从1.38下降至1.18,美元兑日元则从102上升至118。英镑、澳元和加元这一期间贬值的幅度也在10%左右。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中,俄罗斯卢布自2014年5月以来贬值了75%以上,巴西布雷尔贬值了近20%,币值相对稳定的是印度卢比,仅贬值3%。

相反,在非美货币大幅贬值的同时,人民币中间价却在升值,这使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创下历史新高。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14年11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为120.6%,比2014年5月时升值了9%。

通缩正在临近

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以及国内经济低迷相伴随的是,国内的物价增速也在不断下降。2014年12月CPI同比仅增长1.5%,2014年全年增长2%,通胀水平甚至低于美国,是危险的征兆。同时,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而且仍在加速下跌。

过去我们担心通胀问题,一方面是食品价格,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但这两个因素已经不再是未来几年通胀的主导因素。

首先,食品价格这几年比过去稳定了很多,月度食品CPI增速基本维持在2%-6%之间窄幅波动,国际农产品价格也较为稳定。

其次,如果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很容易发现,物价中很大一部分与房价有很大关系。

房价的上涨带来租金的上升,自然会传导到普通的物价上。而如今房价正在面临大的调整,一些城市房价正在下跌,通过租金的传导在未来物价中会逐渐体现,对物价下降构成压力。

另外,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输入型通缩的风险在逐渐增大。我们在2014年的封面文章《石油战争》中指出,本次油价的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面的战争所引起。2015年上半年北美页岩油和油砂企业会陆续出现破产,原油供给可能会到2015年下半年才会下降,低油价很可能会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由于2014年上半年是100美元/桶左右的高油价,那么从同比的角度看,2015年上半年这方面在CPI中的反应会大幅下降。

通缩的格局一旦形成,企业的盈利前景会更差,债务人的负担也会加重,整体上都不利于经济的复苏。过去十年,通胀问题我们经常遇到,处理起来反而有经验,而通缩问题却很少发生,通缩风险可能会成为2015年需要首要解决的难题。

上一篇:欧美分化的2015 下一篇:要刊速递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