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专业术语翻译探讨

时间:2022-10-23 05:13:31

染整专业术语翻译探讨

摘 要:探讨染整专业术语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应关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使专业术语翻译规范,需参照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对物质名称的翻译应结合物质的化学结构及汉字的使用习惯;对可译为多个术语的词条,其翻译应视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词义的选择或引申;应继承现有的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术语。

关键词:术语,准确,规范

中图分类号:TS19;H059;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30-05

How to Translate Terms in Dyeing and Finishing

QIU Hongjuan

Abstrac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issues in the term transla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concer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s concepts.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refer to those standard norm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While translating the material term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ubstance an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f a phrase has several explanations,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based on the context. Moreover, we should develop new term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existing terms.

Keywords: term,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 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 of polybasic acids(i.e. acids having two or more acidic hydrogen) in which not all the hydrogen atoms have been replaced by positive ions. For example, the dibasic acid carbonic acid (H2CO3) forms acid salts (hydrogen carbonates) containing the ion HCO3-.”[3] [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 “acid 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 term for 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 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 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 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atomic bond,electron pair bond, homopolar bond, covalent 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 atoms are bound to each other by a shared pair of electrons which belong to both atoms at the same time.[3]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 bond 译为原子键,electron pair 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 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 bond和ionic 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 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hydroxylamine 或oxyammonia 。有人根据hydroxylamine中含有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oxyammonia中含有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 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amine,将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 “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 (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 (cupro fibres )中的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cupric(铜的)和 ammonia(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cuprammonium中含有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Cu2+,而配体是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 [16] ,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 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 一书中,carbon fibres 的英文解释为:

C fibres:Starting basis from regenerated fibres (viscose filaments with/without drawing) and synthetic fibres (polycarbonate, polyamide, polyacrylonitrile, polyvinyl alcohol), which are first of all oxidised by pyrolysis, and then, with drawing (in nitrogen), are carbonised, and “graphitised” at 1500~3000℃. [碳纤维:以再生纤维(如经过拉伸/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 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 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 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 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 Academic America Encyclopedia 一书中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one single substance splits into two lesser parts. (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1] 。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 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 width 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the flow zone during the cold drawing of a synthetic filament fibre. (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flow zone 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 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 dusting (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 due to the splitting up of silk under the effect of alkali or too great a mechanical stress in the working liquors and gives the fabric surface a whitish appearance, as if sprinkled with 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semipigmentation 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 dyebath is prepared cold with finely dispersed dyestuff, alkali and sodium dithionite and then heated slowly to vatting temperature, if necessary later to temperatures above 100 ℃ after reducing agents have been 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raised resist 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Printing of pigment white and/or pigment dyes. Subsequent drying is followed by friction texturizing, condensing and raising. Produces a raised pile in nonprinted areas, whereas printed areas are not 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raised resist print中的resist 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 resist 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岑乐衍. 英汉染整词汇[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 H K.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M].SpingerVerlag, 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英汉部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汉英部分)[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 化工辞典[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 王积涛. 化合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 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 简明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8]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英汉技术词典[M].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

[19]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俄语军事术语的翻译 下一篇:“城市病”英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