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时间:2022-10-23 04:51:58

论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创新的产物,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时间短,而且独立学院学生有其特殊性,独立学院如何在目前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如何使学生学有所用,并且能够适应社会急剧变迁的需要,通识教育无疑为独立学院培养学生提供了新的理念,有助于独立学院形成办学特色。因此,在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和探索其实施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真正起源则在美国,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了“通识教育”概念,而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作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其著作《大学一解》中指出:大学生应当通专结合,但通专不能并重,而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可见他主张大学第一要务在于培养知识广博的人,其次在于培养专家。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全面的阐述。其一,从定义角度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与专业、职业性的教育相对,是对所有大学生的一种共同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二,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讲,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讲,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

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从第三批本科招生,其群体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不高,偏科现象严重,学习习惯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学习定位不准,学习目的存在偏差,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二是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社会活动能力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乐于交际。三是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对自身和对他人的客观评价,个体本位意识明显。四是独立学院学生内部分层比较明显,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好,动力足,成绩优异且综合素质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违反校纪校规,或沉溺网络无法继续学业。从上述特点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学生在习惯养成、素质培养、个性引导等方面,比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更需要加强。通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兴趣,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情感诸方面全面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是彼此统一、不可分割的。早在194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著名的“刘易斯报告”就指出:“技术和社会的问题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致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必然成为人的职业所需要的部分。”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使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以至情感都变得专业化了,从而导致人的新的片面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动手能力较强,整体素质较好,有一定专业知识,能较快独当一面的毕业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跨学科(专业)就业的现象比较普遍。由此可见,狭隘的学识实在无法适应社会日趋多元化的冲击,为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未来急剧变迁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大学教育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要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会处理新信息以解决工作或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人能力品质中极其重要的方面。通识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和技能,它更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扩充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在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下产生的,其产生之初就直接面向市场的,它的生存的社会基础和存在空间就是吸收对优质高等教育有需求的受教育者,并将他们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急需的高素质新型应用人才。如果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有所用,能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那么,独立学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蓬勃发展。

独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核心通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在一些西方国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并非都是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引用,特别是独立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现状,针对学生的特点,并依托母体高校合理配置通识教育资源,设置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

(二)通识教育理念的认同对于通识教育实践的促进

通识教育实践具有成本高,收益时滞的显著特征,其对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超越纯粹的知识观教学。而课程提供给学生的只是框架,学生是通识教育的真正实践者,通识教育实践的效果也必须以学生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程度来衡量。因此,必须让教师和学生从观念上认同通识教育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追求,通识教育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也应意识到这种课程的开设也是有益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唯其如此,才能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三)隐性课程对通识教育实践的促进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中虽未列出,但却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如:校园文化、学术氛围、社区服务等活动。利用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强、重视社会实践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素质提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通识教育能时时处处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因此,隐性课程是开展通识教育的最佳路径选择。

(四)要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它必然包含着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在专业教育中进行通识教育,重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渗透。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方式

实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为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放弃权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互动。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应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建构意义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洞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过程。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并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养成其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 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刘爱萍.通识教育与全人发展理念的建立――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55-156.

[3]马丽.论当前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文教资料,2007(2):12-13.

[4]杨秀芹,陶美军.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43-145.

[5]王琳.大学通识教育纵横观[J].煤炭高等教育,2007(1):25-27.

上一篇:浅谈学生食堂服务育人系统的构建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