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创造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4:37:41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充满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善于发现美、观察美以及创造美,这对于美术教学不失为优越的先决条件。有了优越的先天条件,还得后天的培养才能成长为茁壮的大树,所以,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成功教学值得深思。

一、动力之源 激发和维持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动力,才能为学好这门课程提供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让学生有了起初的兴趣,而不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兴趣的维持,也会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枯燥,致使最终的半途而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绘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些游戏、情境表演以及带着学生亲身体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画学生围坐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时,笔者会带着学生们玩一个“丢手绢”的游戏,学生们一边唱着“丢手绢”的儿歌,一边做着游戏,给学生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绘画,自己动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画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式开展教学,不能由绘画内容的复杂性,造成学生内心的挫败感,让学生失去绘画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准确地给予学生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自豪感,对自己有信心,对绘画更有动力。切不可用“谁让你这么画的”“瞧瞧别人画得多好”之类的评论,那样只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没人欣赏,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心,让学生产生消极、抵触以及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作品认可,提高他们绘画的激情与热情。

二、“教”与“引”并存 涌现灵感火花

艺术是有规律可循,但是绝对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只按照传统的师徒教授式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那么美术教育只会停留在“临摹”“复制”前人的层面,达不到创新、突破的飞跃。

教师认真教,学生拼命学都不是获得创造力的最佳方法,创造是在丰富的基础知识积淀下,通过自身的记忆、经验、联想,根据某种目的重新组合。在学生拼命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地启发,从而引导学生用心灵思考,擦出灵感的火花。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事物推向个崭新的境界,因此,质的飞跃离不开夯实的基础。夯实的基础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授,外在教育为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生存环境。但是外在教育又不能以失去内在教育为代价,因此,引导的“引”也为创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前,我国在美术教育方面只是一味引进前苏联的教学体系,完全的“拿来主义”,只是片面研究绘画技法、过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造成学生作品“一张脸”,约束了学生内在表现天性,被禁锢在“工艺美术”的小天地里。譬如我国的留外学生在造型基本功方面无不令人惊叹,但是在创造力上却远远落后。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在智力结构理论中提出,内在引导可以通过发散生成来实现,而外在教育应通过收敛生成的思维方法去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外在的“教”与内在的“引”要同时并存,使得学生通过外在教获得坚实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内在引获得质的飞跃,完成创新、创造。

三、考虑个体差异 发挥想象力

也许“人之初 性本善”,但是通过后天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立的、个性的心理倾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一次以家用电器为主题的美术课上,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不一,家里的家用电器可能存在差异,若一味要求学生统一绘画出一种样式的电器,也许就会造成学生的疑惑或不解,为什么这个和我们家不一样,可能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譬如冰箱就有单门式电冰箱、双门式电冰箱、对开双门壁柜式以及多门式等等。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只是片面强调学,久而久之将会泯灭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难以生成。

传统的教育方式总是用“因为……所以……”来说明某种概念,但是这往往会约束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采取弹性教育方式,既不能过分强调学生内在个性的发展,采用“牧羊式”教育方式,也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压制式”教育方法,要让学生获得一定技能知识的同时,又摆脱传统概念约束,可以用新眼光审视、发现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新型“言传身教法”,通过自己在临摹作品中的“创新力”,让学生受到启迪。引导学生摆脱逻辑思维的固定,形成反常规思维,获得更多的思考路径。

前人的成功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知识,但是只能作为参考,在崇拜的同时要有所创举,不断创造。在美术教学中强调个性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抽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启东市善成小学 江苏】

上一篇:让教育技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下一篇:错误资源巧利用教学亮点倍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