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拜的不是年是文化

时间:2022-10-23 03:28:26

我们拜的不是年是文化

春节将至,有一句祝福语离我们越来越近:“给您拜年!”那么,拜年的习俗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拜年”这件事。

“引万束春光入院,为希望打开心帘。煮清酒温馨弥漫,邀亲朋一饮欢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包含着祝福长辈、感恩亲朋、问候街坊等情谊,是对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下面,我们就把中国从古至今拜年历史的演变理一理。

远古时代

驱赶传说中的怪兽

传说中,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顶独角,口似血盆。每逢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庆贺未被“年”吃掉。久而久之,拜年便形成了习俗。

春秋时期

辞旧迎新拱手礼

“拜年”的最初意思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旧布新也”,“慧”即扫帚的意思,本指扫除尘土,在此引申为除却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来新年好运。

《礼记・曲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我们今天拜年时所行的作揖礼,就源于春秋时期的拱手礼。作揖拜年时,双手的标准动作是:左手在外包住右拳,双手拇指并列,不要翘起来,也不要相互压住。通常情况下,对尊长行作揖礼时,除了手上的动作,还要鞠躬,表示尊敬。

魏晋南北朝

亲族拜年饮屠苏

亲族间的拜年活动,早在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这里说的是以长幼为序的本家拜年。其中,“屠苏”是一种酒的名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在新年第一天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唐宋年间

带着名片送祝福

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拜年出现在唐代,盛行于宋代。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相关记载:“正月朔日……士兵皆交相贺,民男女,亦皆鲜服往来拜节”,可见当时士兵互贺,百姓则穿着新衣,互相拜年。还有史料记载,在宋朝的上层社会中,倘若有的人交友广泛,难以登门遍访,就会派仆人带上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也会贴一个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用来盛放名片。

明代

漫天飞来贺年卡

到了明代,拜年习俗又添了新花样。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庇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谒”就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互赠贺年卡了。可见,古人也是相当有潮流精神的。

清朝

拜年必须讲次序

自明清开始,拜年的次序便固定下来:首拜天地神仙,次拜祖先画像,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长幼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则拱手祝福。另外,拜年中的“团拜”形式,大约出现在清朝。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以敦乡情”,即为此意。

当代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现在人过年,一般是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之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现代化科技也为拜年提供了新方法,一些相距甚远的朋友会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互贺新年。

在中国人的文化细胞里,“年”是一个温情的字眼,拜年更是一种情谊的融合,它意味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等。新春之际,让我们共同喊出那句华夏民族的拜年祝语:“过年好!”

上一篇:那天,我哭得真痛快 下一篇:郁达夫故居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