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者思想发展脉络的探讨

时间:2022-10-23 02:48:36

对于他者思想发展脉络的探讨

他人问题在21世纪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德国哲学家托尼逊就曾在自己的书中把他人问题比作是20世纪第一哲学的主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他者”问题在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领域都被各方所关注。他者问题在全世界的兴起不仅给哲学界带来了活力,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机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资源开发。

他者问题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不仅是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理论多元化的潜在要求,同时也是哲学发展到现在结合现代的社会背景的新发展,更是人类开展新的自我认识的途径。西方许多思想家都或隐或显地在自己的著作中表露出这一倾向,比如,胡塞尔的“主题间性”或“主体际性”、海德格尔对此在共在的关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理论、勒维纳斯、拉康、后殖民文化理论等。这些思想家对于他者的诉求使得他者思想不得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而成为当代哲学界的一个焦点。

他者问题的在国际哲学领域的突显,使得国内外学者纷纷参与并讨论,但对于他者的问题的形成,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笔者认为有两个比较集中的看法。一种认为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为“他人”问题的讨论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真正将这个口子撕开的却是现象学。(颜岩 《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以及他的弟子萨特和勒维纳斯都是以此为基点开始他们对“他者”问题的研究。

另一种说法较为渊源,认为他者思想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隐含,在张一兵教授的《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中写到:“只有在不是你的理念中,人才能认识自己。在一个外在于自身存在的东西上才能认同和确认自己,这恐怕是最早的他性逻辑。” (张一兵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学海》,2004年第4期)同时,张一兵教授强调他者理论真正的奠基者,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和黑格尔。但他者思想真正的在哲学界兴起可以说是现象学的贡献。

笔者认同张一兵教授的说法,他者思想早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显现,但他者思想真正的在哲学界兴起可以说是现象学的贡献。

从根本上说,对他者思想首次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是现象学。而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者,在《笛卡尔式的沉思》([德]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张廷国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年)等著作,尤其是《第五沉思》中,胡塞尔集中探讨了他者问题。胡塞尔承认其他的自我就是他人,这个他人并不只是通过自我来表达的东西。首先是我感觉到有不是我的他人存在,一方面我感觉到的他人不是自然物,而是感觉的对象。另一方面,我同时感觉到他人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是和我一样的主体。自我映现了他人,但不是原本的映现。我本人与他人大体相同,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并不把他人看作是由自我的意识而衍生出来的,但是作为他人的主体是被自我意识提前就感觉到的。对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海德格尔在接收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接受,他用此表达了对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的理解,并把这个此在的存在确定为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萨特不认同海德格尔的观点。“他人就是地狱”。(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208页)体现了萨特对于他者的观点。萨特认为,别人的注视严重的干扰了自我的自由,自我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存在着,可是他人却进入自我的存在,干扰了自我的纯粹意识,更干扰了自我自由的状态,所以,他人的存在对于自我来说是有敌意的。因此,萨特认为,他人对于我 来说就是地狱。勒维纳斯把他者理论发展成绝对他者,在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中,核心的问题是责任问题。“人类的本质首先不是冲动,而是人质,他人的人质” (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余中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页)人质关系在勒维纳斯那里跟普遍意义上的人质关系是不同的,它是指一种绝对的责任关系,是自我对于他者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他者”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与实践的基础上的,首先,从个人出发阐明了个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中的人。在客观世界中,原子是非常小的,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得见的,而且一个原子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它只有与其他的原子相联系才能起作用。同样,如果一个人离开社会而独活,那么与动物无异,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所以,个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活,必须要与他人相处,交往,完成一个人成为人的属性。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李殿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中,马克思对于人的探究更是一语惊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马克思以“无声的类”将费尔巴哈肯定的人之自然存在和情感关系边缘化为一种物性基础,人的真正存在成了一定的历史性生产之上全部社会关系之建筑物。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将人进一步界定为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这就明确的表达了人是离不开其他人的,人的发展也是依赖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柏拉图的分有论到勒维纳斯的绝对“他者”,“他者”思想经历了萌芽到逐渐成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他者”思想引入社会实践领域,使得“他者”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了和谐统一的体现。梳理“他者”思想的发展脉络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其中的精华以丰富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定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使自己在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和谐和统一。重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将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能造成人与人的全面依存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全面发展,离不开在现实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马克思也明确说过: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一个人不管他的水平有多高,他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不断地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别人的建议或比较,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上一篇:对日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破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