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演绎成了“过山车”

时间:2022-10-23 02:15:00

专门针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出台的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但剧情已然将“专车”演绎成了“过山车”。

先是10月8日,上海颁发了中国第一张“专车牌照”(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且并未对私家车参与专车运营做特别规定,被认为是出租车行业的一场革命。

紧接着,交通部公布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 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尽管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次把专车合法化”,但也获得了不少差评。

不少人给“差评”的理由大致是:“新规提高门槛而不鼓励创新”,“保守”、“专车出租车化”、“扼杀共享经济”,“没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当然也有“好评”,大体的观点是:专车乱套需要监管,私家车运营对出租车行业不公平等。

规则制定者搬出高德数据,说专车增加道路拥堵。经济学家说,交通出行作为基础性刚需只有设法满足而无剥离权利的道理,就如灾年歉收怎能归咎于百姓吃得太多。即便专车行业,不同的经营业态,对新规的反映也不一:作为平台的“滴滴”提议,要给兼职司机和车辆留发展空间。自己拥有车辆的“神州”等,估计笑得合不拢嘴,直言新规在意料之中。

作为传统行业的出租车司机,他们不在舆论场中发表更多观点,但时不时采取更激烈的表达方式。在这场表面上看是新与旧,实质上还是利益之争的背后,唯独作为消费者的乘客,插不上什么话。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说,政府制订对市场的监管政策,需要有基本的出发点和宗旨。这个出发点或宗旨就是要站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谁说了算?当然是消费者。

消费者会以脚投票。作为经常使用出租车的乘客,笔者遇到过被扬招的出租车拒载,即便司机勉为其难接了乘客,一路还叨叨“早知道就不做这趟生意”。笔者也尝试过使用打车软件约车,被放鸽子也有“十之一二”,理由无非是“抢单抢错了,不好意思”,也经常有距离“1分钟”路程的车迟迟不来,次数多了才明白,原来前一单还没结束。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几乎已将打车软件替代了扬招。原因只有一个,扬招叫不到车,面前驶过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在去接单的路上。而选择叫出租车还是专车,笔者的顺序是先出租车,再专车。车里环境是不是整洁、司机是不是文明有礼貌、价格高低差异,这些都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更多的考虑是觉得出租车有公司背书,坐着安心一点。另一个原因是,专车司机的认路能力真不靠谱,不少做兼职的专车司机,路线的熟识度跟出租车司机没得比,尽管车上都有导航,但导航大家都懂的,如果赶时间,生生被急死。

讲这些体验,其实是想说,技术的进步,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就像用惯了智能手机,不可能再用回功能机。但消费者对出租车的要求,因人而异,有的希望安全和快速,有的在意司机态度,有的能接受以更高代价换取更多服务,那就是选苹果还是小米的问题了。

这其实是定位问题。是高端,还是大众需求?在出租车行业,这个问题一直不清楚,尽管有文件规定是“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在高端市场和公共事业之间摇摆。有学者就认为,关于定位问题的争论――要补贴的说是大众需求,想涨价的则鼓吹是高端需求――导致了政府在定高价与补贴之间自相矛盾,同时,不管是补贴还是高定价,又扰乱了市场机制。

但问题在于,一种商品的定位从来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前提是有充分竞争,比如手机,市场自然会发展出定位,从300元到5000元,这就是市场的定位。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影响,冀望短期做出判断的正确几率并不高,竞争是最好的监管手段。

上一篇:“协同创新”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下一篇:爱意与美味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