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共成长

时间:2022-10-22 11:31:45

我与学生共成长

【关键词】教学相长 学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13

在新课改语境下,在信息爆炸与知识急速更新的今天,合作探究已不简单地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求知的需要,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需要,很显然,教学相长有着前所未有的现实性与鲜活性。

一、 学问之道,明者为师

复习七年级上册课本内容到了第5课《童趣》,因课文内容简单,学生们原来学的时候就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困难之处。现在回过头来,更觉太“低级”了。不过,读到一个字时,学生们要集体讨伐我了!

我读到了文中的一个句子,“不觉呀然一惊”,加点字就是“祸根”,我读的时候读“yā”,声调为一声,“yā”绝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强调说声调是四声,只有极少数几个小心翼翼地说:“读一声啊,我记笔记了!”

“不对,我也记笔记了,读四声!”全班开始争吵起来,坚持读一声的小部分在气势上不占优势,渐渐没了声音!我一开始就觉得奇怪,这个字在课本上没有注解,多音字也没见过,学生们怎么会读第四声呢?这时候正好下课铃响了,我很肯定地说,这个字读第一声,读第四声是惊讶的“讶”。我为我猜到了学生犯错的根源而高兴,并反问他们,这里并不存在通假,怎么会读第四声呢?这时候两个班上的语文“高手”拿着课本对我说:“老师,我们去问问别的老师,他们刚好教完这本书。”于是,我就等着他们的回来。结果,他们回来告诉我说别班老师都教读第四声。我更觉得奇怪了:“老师遇到麻烦了,等我回去查清楚了明天告诉你们。”

新华字典里确定只有一个读音,读一声。再翻开古汉语字典,我傻眼了:居然是个多音字,除了读一声的“yā”,还有读一声的“xiā”,而且根据意思,在这里应读“xiā”……

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常的字,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争论“风波”,估计我会一直不知道它的真面目!是学生的质疑不仅让他们得到了知识,也让我对知识有了更准确的掌握,我们大家得到了共同进步。所以,我想,很多时候不要排斥不同的声音,在学术上更应该平静谦虚地听取多种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我们作为老师,更应该多给学生言说自己独到看法的机会,因为那样,不但不会让我们有什么损失,相反地只会让我们头脑更加理智,知识更加丰富准确――毕竟教学相长!

二、 课堂之外,交流互动

作为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本不应出现任何障碍。然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跟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距离不远,使双方平等愉快的相处成为一种必然;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所必须有的威信又似乎在不同程度地阻碍着这种“必然”的合理性。为此,经验不足的我面对因学生们极力希望与老师成为那种亲密无间的朋友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时,常常手足无措。有时候,我甚至想干脆完全放下包袱,顺其自然,但在学生们眼里似乎自己又“师者无师之相”。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正常的教学,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我还是违心地板起了面孔。于是,与学生的交流障碍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地寻求改变这一惨烈局面的方法。我尝试在学生们的周记本上写大段大段的文字,或者干脆找个别学生谈话,试图以此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坚持了一个学期,自己累得不成人形,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不但我们的关系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学生们反而似乎开始越来越不信任我了。

反思之后,发现自己与学生的真正“交流”还没有搭建完成,先前的板着面孔固然有保持“威信”的借口,然而,后来的周记文字批阅,就只能算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没有回音的独白!一开始我就忽略了“交流”二字的含义,忽略了这是一种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于是,我开始建构一种直达双方心灵的新型关系。

有一天,我坦然地把自己的QQ号写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在“哇”声一片之后都迅速地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来。那一刻,我第一次看见了学生们在我面前欣喜若狂的样子,我知道我离成功不远了。

放学后,我备完课,打开电脑,启动QQ,发现一连串申请加为好友的信息,像个小孩子一样,我兴奋地通过身份验证统统加他们为好友。对话框里不停地跳出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我一句一句地回复,大家都兴致盎然,完全忘记了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谈学习,谈班上某某对我的意见,谈今天发生在班级里老师们都不知道的“大事”……隔着网络,学生似乎无所顾忌,而我也放下虚无的“架子”变得自然多了。

“老师,我不是不想学习,实在是基础太差……”

“‘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不必自卑。老师上初中时个子很小,成绩也不好,同学们开始也瞧不起我,但我努力拼搏,用实力证明了我不弱,赢回了尊重……”

“谢谢老师,我一定努力,不让你失望。”

“老师,班上同学说你上课太严肃了,课堂气氛不好……”

“嗯,老师会努力纠正。”

“老师,你上课提问的时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太短了,我们没想好,你就追着问答案了……”

“老师,上课回答问题的人总是那几个人,他们反应快,能很快明白,而我们这种差生就跟不上,而你却以为大家都懂了……”

“老师,我妈天天跟我唠叨,她讲的那些大道理,我其实都懂,我也懂她是好心,但我听着就是烦,怎么办啊?……”

……

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对话,我与学生的交流变得轻松而高效。学生有问题总喜欢找我商量,寻求解决办法,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他们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无形中也拓展了我自己的思维,积累了解决问题的许多经验。而学生们也与我一起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三、 师生之间,互励共长

月考像一日三餐一样按部就班,这种生活对于初三的学生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可也就是这种“习以为常”,让那些接踵而来铺天盖地的压力在无形中慢慢积聚,原本成绩拔尖自信满满的学生到后面变得越来越敏感,发挥出正常水平固然能够心平气和,但超常发挥与状态恶劣时却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又是一次月考成绩公布之时,学生们原本还沉浸于上一次月考第一的疯狂之中,每次见着他们总能看到写在脸上的那份自信与沉稳。但就像行走的道路不可能一直平坦一样,他们这次月考失利了。不知道是受学生的情绪习惯影响还是自个儿意识深处某种东西作怪,我竟然恼火起来。回想自己拼命工作,但“收获”的却是一败涂地,我在努力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

很显然,我的情绪让学生们变得更加难过,尽管我只简单地提了一下本次考试的基本情况,但几个学生课下还是主动找我“忏悔”。语文课代表还很轻松地走到我的身边,笑了笑说:“不就一次考试吗?砸就砸了吧,不是还有的是机会吗?!”看得出来,话说得很轻松,完全不像平时一遇事就哭鼻子的小女生,反而是我在学生们面前变得如此“斤斤计较”、“脆弱无力”了!

此时此刻,人性的脆弱让我失去了作为老师所应处在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成了我的导师,让我向理性回归,向正常回归!正如我平时理性地开导他们一样,学生正在自然地扮演着我的角色!我心敞亮!

于是,我很全面地帮学生们分析讲解了试题,然后奢侈地占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先检讨了自己的过失,把本次考试失利的全部责任都扛了下来,表扬了所有学生在本次考试中的进步:“黄同学以往的选择题几乎没有能对一半的,而这次却能做对9题,这不能不说是一次飞跃,每次前进一点点,到最后全部做对选择题是一定的。”黄同学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在全班学生的目光注视下,我想他躲在桌子下面的手一定有力地紧攥着!

“李同学的作文书写终于不被扣分了,这绝对是好现象,如果后面能再接再厉,语文A+肯定没问题!”

“楼同学能把阅读理解题做得如此完美,让我十分佩服。说实话,如果要我去写的话,可能跟参考答案还不能做到如此契合!”

“石同学的作文意旨深远,处处透着对人性的靓丽发掘,大气而深邃!”

全班52个学生都在我的表扬范围之内,就连被学生们认为“累赘”的张某,我都找出其默写终于能写对诗句了来表扬鼓励!下课铃响之后,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像前些日子那样疯狂地冲出教室,而是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翻看自己的试卷,全班最差的那位还拿出书写着什么,我猜想他一定不是画一向痴迷的漫画了……

教育就是尊重,尊重即教育。鼓励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总是能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自那以后,我便时时注意,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备课、讲课、跟学生交流,我都更多地换位思考,替他们想想。我发现,找到学生哪怕是最细小的优点,都能达到鼓励的目的,都能使我们的教育效度最大化,都能化普通为神奇!而我们自己,也在悄悄走向神奇!

(责编 马超勤)

上一篇: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思考的问题等4则 下一篇: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