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22 10:57:58

【摘要】1.1 发生普遍,面积大,程度重 据5月下旬小麦灌浆后期对全县范围内不同类型麦田调查:全县2.87万hm2的在田小麦,全部发生赤霉病,其病穗率幅度5.0%~99.8%,加权平均病穗率64.1%;...

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摘要 2012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在洪泽县的大发生、大流行。阐述了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并对其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江苏洪泽;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46-02

洪泽县地处淮河下游,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具有季风性和兼受洪泽湖水体调节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最北缘,与黄淮海平原麦区南缘相接。小麦常年于10月中下旬开始播种,翌年4月中下旬至5月初抽穗扬花。其抽穗扬花期多与洪泽地区常年3个降雨高峰期的春雨期(4—5月春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梅雨;9月秋雨)相遇,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而每年洪泽地区赤霉病菌原条件常常具备;加之常年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也较差,因此,赤霉病成为洪泽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和流行,将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1-5]。2012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小麦赤霉病在洪泽县的大发生、大流行。

1 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1.1 发生普遍,面积大,程度重

据5月下旬小麦灌浆后期对全县范围内不同类型麦田调查:全县2.87万hm2的在田小麦,全部发生赤霉病,其病穗率幅度5.0%~99.8%,加权平均病穗率64.1%;病指幅度2.5~81.0,加权平均病指34.5;为洪泽县有历史记录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其中病穗率≤10%的轻发生田,面积约为0.04万hm2,占总面积的1.4%;病穗率在11%~20%的中等偏轻田块,面积为0.07万hm2,占总面积的2.4%;病穗率在21%~30%的中等发生田块,面积为0.35万hm2,占总面积的12.2%;病穗率在31%~40%的中等偏重田块,面积为0.18万hm2,占总面积的6.3%;病穗率≥40%的重发田块,面积为2.23万hm2,占总面积的77.7%。据小麦生长后期产量测定,2012年全县因赤霉病发生单位面积较上年平均减产23%,部分严重发生田块减产超过50%以上。

1.2 发病显症快,来势猛,病情发展前急后缓

2012年小麦赤霉病于5月8日见病,5月10—11日开始出现显症高峰,其时发病部位多在中部小穗上,生病的1~2个小穗颖壳呈枯黄或枯白色,病部常见到砖红或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小麦发病进入显症高峰后,病情发生发展很快,据对不同地点10块麦田跟踪调查,5月10日病穗率平均24.3%,至5月17日时平均病穗率上升到70.2%,7 d内上升了1.89倍,病穗率上升最高的田块达6.4倍;病指由5月10日的平均6.2上升至5月17日的21.7,7 d内上升了2.5倍,病指上升最快的田块达6倍。后期由于高温干旱,5月22日以后病情发展逐渐趋于稳定,5月23日调查时上述10块田的病穗率、病指较5月17日略有上升。

1.3 不同品种间赤霉病发病差异明显

不同小麦品种间赤霉病发病程度表现为主体品种轻于搭配品种。2012年全县种植的小麦主体品种为郑麦9023,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75%,小麦生育后期调查,其病穗率5.0%~98.5%,平均为61.8%;病指1.3~74.3,平均为31.7。搭配种植的西农979、秦农142面积约占全县小麦面积的20%,二者的生育期和发病情况相似,后期考查,其病穗率17.0%~99.8%,平均为72.6%,平均病穗率较郑麦9023高10.8个百分点;病指5.3~89.0,平均45.0,病指平均值较郑麦9023高13.3,后者发病程度明显重于郑麦9023。另外,零星种植的其他小麦品种如西农9718、淮麦30、烟农19等均呈大发生。

1.4 防治时期不同,赤霉病发生程度差异大

主要表现为初花期用药的田块赤霉病防治效果明显好于扬花盛期及其以后防治的田块。据调查,在洪泽县高良涧镇浔河村,品种、播期、防治药剂等均有代表性的相邻2块田(品种为郑麦9023,2011年11月16日播种,药剂60%多酮可湿性粉剂),一块田于2012年4月26日小麦始花时用药防治,相邻的田块于4月29日小麦盛花到高峰时用药防治,以上2块田用60%多酮可湿性粉剂1.05 kg/hm2对水225 kg手动喷雾防治1次,发病高峰时调查,始花时用药防治田病穗率23%,病指9.5;盛花至高峰期用药防治田病穗率62%,病指26.5。同样,在岔河镇张马村调查发现,品种(秦农142)、播期(2011年11月21日)、防治药剂(40%多酮可湿性粉剂1.5 kg/hm2)相同的相邻田,一块分别于小麦始穗、初花时防治2次,一块分别于小麦盛花、盛末时防治2次,发病高峰时调查,前一块防治早的,病穗率17%,病指9.0;而防治较迟的病穗率74%,病指41.5。另外,播种较早,抽穗扬花也早的,如岔河四圩良种场,一块田面积约为4 hm2,于4月20日(小麦处于齐穗扬花盛期)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8 kg/hm2对水300 kg手动喷雾1次,而相邻的田块面积约为4 hm2,品种、播期、田间管理措施等一致,只不过用药时间推迟到4月22日小麦处于扬花高峰期时,小麦生长后期调查,4月20日用药防治田,病穗率为43%,病指19.5;而4月22日用药防治的田块,其病情明显严重,防效差,其病穗率达80%,病指达45.8。

1.5 肥料用量不同,发病程度有差异

表现为施肥量大的麦田,小麦赤霉病发生明显重于施肥少或不施肥的麦田。据对洪泽县岔河镇施汤村土壤肥情监测点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常年无肥区,小麦长势黄弱,株矮蘖少,穗形小,籽粒少,病穗率5%,病情严重度为1级;当年无肥区,病穗率为18%,病指为8.3;而正常施肥区,病穗率为74%,病指34。以上调查的3种类型田,除了肥料用量有差异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同期对高良涧镇浔河村的土壤肥情监测点调查,小麦赤霉病发生也是正常施肥区明显重于无肥区,如常年无肥区,病穗率在3%以下;当年无肥区,病穗率14%,病指5.5;正常施肥区,病穗率67%,病指28.5,发病趋势表现一致。另外,在高良涧镇浔河村调查,其他管理措施相同的2块田,一块3月下旬追施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120 kg/hm2,发病高峰时调查,赤霉病病穗率80%,病指35;而相邻田块,3月下旬未追施拔节孕穗肥的,病穗率为44%,病指15.5。以上几处调查表明,在赤霉病发生流行年份,正常施肥(基肥+返青肥+拔节孕穗肥)或施肥量大的小麦田赤霉病发生重于未施肥或少施肥田。

2 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多,温度高,温度大

抽穗扬花期阵雨多,温度高,湿度大,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最主要原因。2012年洪泽县小麦抽穗扬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此关键时期,分别于4月20日、21日、25日和5月1日、7日、8日出现了6个降雨日,雨量累计37.9 mm,雨量较常年同期增多4.7 mm。气温方面,除了4月20日(12.5 ℃)、21日(14.8 ℃)日均气温低于15 ℃外,其他时间日均气温在16.8~25.0 ℃,其中4月下旬旬平均温度是19.6 ℃,5月上旬旬平均气温22 ℃,旬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高3 ℃左右,尤其是4月27—28日,更是出现了27~30 ℃的高温天气,造成了2012年小麦抽穗快,出现了边抽穗边扬花的情景。湿度方面,在降雨日及其前后除了白天相对湿度偏低外,夜间的湿度多持续在83%~93%,尤以4月29日至5月1日持续3 d的阴天间有毛雨和小雨天气(3 d平均气温16.8~21.5 ℃,雨量12.2 mm,3 d日平均相对湿度81%~83%,最大相对湿度93%),正与全县大面积的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造成了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

2.2 防治不当,用水量不足

防治不当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用药期普遍推迟,用水量偏少。据调查,由于许多农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2012年赤霉病不会发生或轻发生,有的农户等待观望,有的则认为要到齐穗后扬花盛期至高峰才能防治等。殊不知,由于2012年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特殊的高温高湿天气,生育期方面形成了小麦边抽穗边扬花,而与常年小麦先齐穗后扬花的情况明显不同。使得2012年大多数农户穗期用药防治时,小麦已处于扬花盛期至盛末期,以前的齐穗后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的经验失灵了,造成了2012年小麦穗期防治赤霉病普遍推迟。另外,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户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为了省工省力,只用水15桶/hm2,即对水150~225 kg/hm2药液手动喷雾,用水量明显偏少。因此,防治不适期、用水量不足也是造成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2.3 小麦品种多,抗性差,生育期不一致

品种多,抗性差,生育期不一致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据调查,2012年洪泽县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主体品种为郑麦9023,其次为西农979、秦农142,其他零星种植的有西农9718、新麦9817、烟农19、淮麦30等10多个品种,上述品种除了主体品种郑麦9023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扩展能力外,其余品种抗病性均差,尤以西农979、秦农142等抗性最差,发病最为严重。另外,由于洪泽县小麦2011年秋播进度不一,早的10月中下旬,迟的至11月中下旬才播种,造成了2012年洪泽县小麦抽穗扬花期持续15 d以上(4月中旬至5月上旬),增加了与4月下旬、5月上旬的阵雨、高温高湿天气相遇几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2.4 施肥量偏大,氮肥用量大

施肥水平高,氮肥用量大,也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追求高产,小麦用肥量普遍偏大,其中3月中下旬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已成为本地近年广大农户麦田春季管理的常规措施之一。如对设在岔河镇施汤村和高良涧镇浔河村的肥情监测点以及在高良涧镇浔河村调查均可以证明,施肥正常或量大的麦田,在小麦赤霉病流行年,其赤霉病发生将重于施肥少或不施肥的麦田。分析认为,施肥量大,特别是小麦施用拔节孕穗肥后,小麦生长后期体内将维持较高的含氮水平,碳氮比下降,造成小麦植株抗病性随之下降。另外,含氮水平高也会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推迟,易与小麦后期的高温高湿天气相遇。这样就比较有利于赤霉病病原菌的侵染扩展,因而往往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

3 参考文献

[1]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

[2] 孙福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1(6):26,28.

[3]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伤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4]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5] 胡公洛.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讨论[J].河南农业科学,1989(1):10-11.

上一篇:无公害番茄露地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罗平县种子管理工作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