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前预习 成就高效课堂

时间:2022-10-22 08:59:55

强化课前预习 成就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074-01

强化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营造课前预习的学习氛围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课前预习的学习氛围。

(1)布置教室,张贴标语。如:凡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决不让教师替代;课堂是我的,我的学习我做主;任何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造……

(2)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现状。

(3)围绕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针对各生的学习现状,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建议4人或6人一组,要求各组学生成绩平衡,男女比例恰当,便于小组之间的平等竞争,增强学生自主意识、集体意识。各小组由组长管理本组成员,有专人记录本组学员的预习完成情况。

(4)抓典型,树榜样。努力发现在课前预习习惯养成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扬,并及时树立起学生身边的榜样,以便他生学习和借鉴。

二、准备课前预习所需物质

教师课前准备:将做好的预习学案发给学生,由学生有目的,有问题地进行自学;把预习考评表发给组长,检查并记录各组员的预习情况。

学生预习必备用具:活页夹,用于存放学案;双色笔,蓝色笔记录自学笔记,红色笔用于纠错;积累本,用于词句的积累;工具书,电脑,用于自学疑难的解决。

三、明确课前预习要求,指导课前预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一)精读课文的预习

对于精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是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未接触过的。因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以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既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还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是分步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的朗读要求,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则不同,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

三是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多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积累优美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点。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查阅。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勾画。勾画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摘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字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摘抄的数量酌情决定,可分类抄写。

四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概括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句子、领悟写作特色。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学生读课文时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关词句就在书上划出来。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可在文旁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略读课文的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略读课文”的学习。此类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文前有自学提示,学生可利用平时所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读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做学习指导。因此,略读课文的课前预习,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在拿到课文时,首先应阅读文前的自读提示,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整体进行了解。在读文的过程中,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圈出生字词语,勾画好词佳句,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

2、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进行批注。

字词处理之后,对重点段落应进行细致研读,并作批注,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综合性学习的预习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每个阅读材料后面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阅读材料后面的活动开展都有提示或建议,可根据提示拟定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

(四)口语交际的预习

明确每个口语交际话题,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生活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提前收集有关资料信息,拟定交流提纲。

(五)习作的预习

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采用“提前积累法”。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下进行习作。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六)回顾・拓展的预习

“交流平台”,了解交流话题,提前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与整理,针对自己的收获与大家课堂上进行交流。

“日积月累”,了解要积累的词语或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通过工具书或电脑帮助理解,收集此类型的词句。

“课外书屋”,提前布置学生阅读该栏目推荐的课外书籍,以备课堂进行阅读交流,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强化语文课前预习,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来自大洋彼岸的谢谢 下一篇:课改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