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22 08:14:45

浅析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 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热爱学习和生活、上进心强、求知欲强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诸如:缺乏自信、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时,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对学习和他人的严重焦虑、过敏倾向和孤独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外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二是个人因素,即个人心理和观念方面的因素。对于学业不良小学生的预防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他们自身及其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多方面参与合作的方案,教育引导学业不良小学生改变其现状,使其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问题成因;转化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分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注意时间很短,东张西望;要么被课堂以外的刺激吸引,造成分心走神;有时也会注意过度,即过分注意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分不清楚注意的目标或重点,如果任务繁杂,便会造成注意的稳定性下降。

2.懈怠心理。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干脆不交作业。

3.疲惫心理。在家长或老师的敲打与批评下去应付学习。

4.记忆困难。对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自身而言,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好,长时记忆比短时记忆好,机械记忆比意义记忆好,但他们的记忆速度、记忆精确度以及记忆广度都明显落后于学业正常的学生,且识记材料的难度、长度都会对其记忆效果产生影响。

5.学习方法不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技巧,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运用技巧;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也不知如何对学得不好的部分进行补救。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学习中抓不到重点、难点,虽然有时表现为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

6.学习习惯不良。主要表现有:随便说话,搞小动作,在老师或学生提出警告后可安静一会,但在之后又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写作业时边写边玩,不能独立学习。做事没有调理,丢三落四等。

7.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在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方面,看不懂句子的意思,不能理解老师们的口头指导,不能记住文章的内容和顺序,口头表达不流畅,作文没有内容和主题。数学主要有四种错误:该做加法做减法的运算错误;记忆有误造成的明显计算错误;解题的步骤、模式有误;不能正确理解应用题和文字题的题意。

二、小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在日益进步,但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了人对人的信任度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厌学学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认为自已一个人没办法与社会中的人交往沟通,怕自己被骗,没有安全感。许多困扰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

2.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和考试的负担,对于学业不良的小学生来说,在学业方面的压力要高于优等生,他们也有自尊,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会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也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好起来,但他们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并且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致使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甚至有的学生夜里睡觉做梦都在与功课和作业打交道。考试方面,学业不良小学生最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到“考试”就紧张,一遇到考试,总时担心考不好。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又担心成绩太差。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理总感到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2)教师的因素:

①教育思想的偏差,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很多年了,但在一些基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着重与统考的成绩,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为追求高分,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业不良学生对知识消化不好,逐渐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业。

②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丧失,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懒惰造成的,所以他们想当然的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试图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殊不知这种做法使学业不良小学生对学习更加充满了厌烦与枯燥的感觉,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再则,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冷漠甚至歧视,使学业不良儿童承受了极大的心理折磨,不再相信自己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慢慢退出学习过程。

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排斥:学业不良儿童反应慢,常常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师于是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生感情冷漠,认为既然花再多的精力也无法矫治,不如干脆放弃。教学过程中自然排斥了学业不良学生的参与。

④同学间的竞争,学习中同学间的竞争使学业不良小学生有自卑、恐惧、羞怯、自责的心理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方面不如人,也不敢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怕他们更加看不起自己,相应地产生了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就交流的恐惧心理。越是恐惧、逃避,便越是自责,在与同学游戏、活动方面,当他们参加的一方输了或做的不够出色时,他们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过错。生活中若是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家庭因素: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都成才,可是他们忽略了促进孩子成长的很多因素。学业不良小学生的家庭因素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第一:家庭经济,对于家庭富裕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物质享受方面可能优越,如果家长不在生活与学习方面教导督促,他们意识不到生活的艰辛,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认为自己即使不学习也会吃得好,穿得好。相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这方面的原因,导致自卑、怯懦,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逐渐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

第二:家庭成员及其受教育程度,一个家庭,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婚家庭,会相应地对一些小学生产生心理阴影,使他们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最终也导致了学业不良。

第三:亲子关系,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赚钱,平时也不关系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当然也就少了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致使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回到家中没有人询问、引导、鼓励和帮助他们,情感上使他们感到空缺,学习上便力不从心,长时间持续这样的情况,势必成为学业不良小学生。

4.个人因素。学习不良小学生的智力、视听觉是正常的,但他们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数学或运算障碍、书写障碍等。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容易发生误解,使小学生受到不当的对待或责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学业不良程度加重。后进学生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某种寄托,表现为对与某些动物或东西的酷爱,这种喜好,常常使小学生废寝忘食,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放学后不顾一切地去摆弄,以致耽误学业,成为学业不良小学生。上学无用的想法对他们的影响极大,他们认为读书时没有用的,读书不但限制他们的自由,而且如果读书的话要经过好多年才能赚到钱,不如先混着,到学习差得实在不行了自然就读不成了,然后到外面的世界去。

三、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缓解对策

1.社会方面:社会应当积极关注学业不良小学生心理问题,不放弃,不歧视学业不良小学生。对于网吧酒吧诸如此类的娱乐活动场所,不应对儿童开放。媒体方面应有选择的公布或发放某些信息,或是呼吁家长保护孩子不受现代某些媒体信息的影响。

2.教师的教育引导方面: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师问题是学业不良学生形成的首要因素,要使教师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的观念。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没有 “差生”,只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他们。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业不良学生学习信心的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了解关心学生,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其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学生总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尊重、信任与鼓励。取得成绩时,希望给予赞同,出现错误时,在内疚的同时希望得到谅解。教师如果不尊重,甚至蔑视学生的言行,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学业不良学生更甚之。再次,教师要对学生严格、公平、公平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公平问题,不管是学习成绩与操行的评定,还是班干部的选拔以及一切表扬、批评等,都要力求使学生感到公平。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不等于压抑,教师要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3)给学业不良小学生施展的机会。挖掘学业不良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其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其积极自我概念由点到面的扩展。对于学业不良学生,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应该以每一位学生的原有成绩为起点,以每门功课的进步作为标准,外加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都看到成功的希望,感到荣誉对他们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业不良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气,促使他们积极进取,改变自暴自弃的现象,提高学业成绩,并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的同时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

3.家庭方面:不溺爱,不苛刻,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心、关注孩子,教育孩子正确的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自觉地拒绝与他们不相适应的信息,以保证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教育学业不良儿童的工作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应积极合作,预防学业不良儿童问题的严重化,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做好准备与支持工作,为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尽到各自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平《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 第七期

[2] 陈鸿青《小学生厌学探究与对策》 2004.06

[3]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4] 张柱银:李硕《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 职教论坛2010年第6期

[5] 黄海建《学生厌学心理的探析与矫治》 基础教育研究 2002年第6期

[6] 杨芳丽《中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 2003年第12期

[7] 李静《谈后进生的转化》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4

上一篇: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汽修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