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皓:天道酬勤

时间:2022-10-22 06:47:32

采访宣亚传播集团总裁蒋皓是一次奇妙的经历。这位公关界的职业经理人总是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从业仅10年,便从一个门外汉摇身变成公关界高级管理者;身处人才流动频繁的行业,他却一直稳坐钓鱼台;随着宣亚越做越大,他却希望自己在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小……别人希望从他身上找到成功的捷径,他却说:“我相信天道酬勤。”8月末的一个下午,在宣亚14层的一间会议室,蒋皓对他的从业经历娓娓道来。

> 从政府到公关

通常来说,人们选择跳槽时,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蒋皓的几次跳槽,都是越跳公司越“小”。在蒋皓看来,正是他职业生涯中的这几次关键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大学一毕业,蒋皓就捧上了一个令人羡慕“铁饭碗”,进入商务部研究院(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从事国际贸易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然而,作为最早一批受中国改革开放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的蒋皓不甘于一直待在沉闷的政府部门工作,他渴望能有一个证明自身能力的机会。一次偶然,他认识了当时公关界比较有名的外资公司――爱德曼的中国区总裁,蒋皓的才学以及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背景引起了对方极大的兴趣,在对方的力邀下,1999年,蒋皓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下受人尊敬的国家机关工作,凭着一股冲动,一头扎进对他来说还是“一窍不通”的公关界。

“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公关是做什么的,甚至都不知道公关需要和媒体打交道。好在我学得比较快,慢慢地对公关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回忆起刚入行的那几年,蒋皓觉得那是特别有意思的一段经历,“在爱德曼的时候,经常有全球培训。早上七点多,大家就早早来到公司,接受大洋彼岸传来的全球最先进的公关理念。此外,公司的走廊上也挂满了印有‘品牌框架图’等内容的理论知识图片,感觉非常好。”那时的蒋皓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遇到水一样,拼命充实自己,吸收来自各方面的公关知识理念和流程构架,树立公关思维。而零起步的状态,更是让他进步得非常快。一年以后,当蒋皓离开爱德曼时,他已经是一名AE(客户主管)了。后来,蒋皓又在西岸、霍夫曼等公关公司待过不长的一段时间,每次换公司,他都会有新的进步。

2001年底,有个老同事找到蒋皓,邀请他一起加入成立不久的宣亚。那时,宣亚的公关业务才刚刚起步,与成熟的外资公关公司相比,不仅条件艰苦,甚至连成型的公关理念都没有。但这种“水泊梁山”似的创业状态和宣亚的“本土”特性深深吸引了蒋皓。再一次地,他放弃了外企舒适的工作环境,投身本土公关公司的创业热潮中。

如果说蒋皓从商务部到外资公关公司是一次冲动的选择,那么,这次从外资公关公司转战本土公关公司,蒋皓则经过了一番深深的思考。在外资公关公司三年的工作经历一方面帮助他树立了一套系统的、先进的公关理念,同时也让他逐渐认识到,对于公关行业来说,植根本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为客户出谋划策、制定品牌策略、与媒体沟通,在外资公关公司,这些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瓶颈,这是由国际公司的定位所导致的。尽管在外企非常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公关思维,方法论也比较多,但对客户来说,更看重执行能力,因为这是让公关策略真正显出效果的关键。而本土公司在沟通和认知上具有先天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因素有助于中国本土公关公司快速发展。如果在本土公司起步之初就加入,则能更好地感受它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规律。”2002年1月蒋皓加入宣亚的时候,他已经是客户总监了。从爱德曼到宣亚,从AAE到AD,短短三年时间,蒋皓几乎是一年升两级。

> 从业务到管理

2003年8月,加盟宣亚两年后就被破格提拔为北京公司总经理的蒋皓再次变得“不安分”起来。

当时的宣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员工有100多人,大的国际客户20多家,越来越多的客户对宣亚提出了更高的营销和语言要求。对此,如果能有一定的国际经验,应对起来就会更加自如。与此同时,伴随着宣亚越做越大,对公司领导层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看到这一变化趋势的蒋皓,在得到宣亚公司创始人张秀兵的支持后,决定去国外读MBA。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学院攻读MBA的两年,蒋皓再次站在了管理的前沿,积淀了更为成熟的管理心得。“那时每天都需要和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的同学相处、讨论各类商业与管理话题。文化差异带来的强烈冲击,让我逐渐熟悉了西方企业的运作体系和思维模式,并认识到虽然东西方背景下管理的演绎方式不同,但是管理之道所需的高效沟通及协调精神在东西方却是浑然一致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读MBA对于不少希望转换职业或突破发展瓶颈的经理人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转型方式。但是,这一“常规方式”却没有发生在蒋皓身上。2005年8月,拿到MBA学位的蒋皓一毕业就立刻回到了宣亚,这种海外“镀金”后却又选择回到“起点”的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对此,蒋皓却表示:“我从不认为自己当初是离开宣亚,从一开始就是本着学成回来的心态去的。读书期间张总也从没给我任何压力,他让我自己选择毕业后的发展。正是这种来自老板的信任,以及我对宣亚怀有的特殊感情,让我从来都没想到要离开。”

作为对其“忠诚”的回报,宣亚在蒋皓回归时也给他带来惊喜:已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大型公关公司、“副总裁”的职位任命以及全面负责宣亚日常管理工作的机会。直到今天,蒋皓都对自己当初的正确选择感到十分自豪:“MBA班里的其他同学几乎没人能像我这样, 一毕业就得到管理300人的机会,可以立即学以致用。”

蒋皓开始迫不及待地希望能够马上把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为宣亚搭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体系?最终,“注重人才培养”成为这一问题的关键答案,并在宣亚上下形成共识。

“品牌传播是一个严重依赖于专业人员的行业。因此,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能否有效提升员工素质,构建一个出色的服务团队,就成为宣亚能否跨越发展障碍,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在蒋皓看来,对于公关公司来说,人就是“产品”、人就是品牌。

正是抱着这种想法,蒋皓与公司其他管理层同事一起,努力打造以知识分享为核心的宣亚文化,强化团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推出了宣亚大讲堂、宣亚动力营、宣亚图书馆等知识传播体系,完善业绩考核、员工培训等管理机制,培养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的人,蒋皓总是求贤若渴,只要看到适合宣亚发展的人才,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其争取进宣亚,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最让我头疼的事依然是缺少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宣亚。” 在蒋皓看来,做公关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对品牌要有深入的洞察,把握创意方向,同时又具备扎实的执行能力。这其中,除了经验积累的因素外,性格和心态也是决定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既要对这一行充满激情,又要能沉下心做事,同时还要能很清晰看到自己的特长和短板,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最后才能百炼成精。”

> 低调总裁

2008年12月30日,宣亚集团董事长张秀兵给蒋皓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整个集团的管理工作都交给了他,并任命他为宣亚集团总裁。与蒋皓对公关事业的热情相比,这位30出头就成为大型传播企业管理带头人的年轻总裁对自己的审视却出奇的冷静。他低调的行事方式,也似乎与公关这个讲究形象宣传的行业格格不入。

在蒋皓看来,他个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客户面前宣亚的团队所展现出来的质量能否代表中国传播业的最高水平。所以,我希望随着公司越做越大,我个人的价值越来越低,最终以制度和文化来推进公司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

把自己看的很小,却把工作看得很大的蒋皓,对于“公关职业经理人”这个身份,有一份自己的理解:“我更愿意做一名‘事业经理人’。‘职业’只是短期目标,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而事业却需要长期经营,是基于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强烈热爱而不懈追求的历程。因此,要做一名优秀的公关人,首先要用对待一项事业的心态来看公关,对其始终抱有激情;同时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要能预见这个世界的变化,并且有勇气迎接这个变化。”

蒋皓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呢?尽管已经成为公关行业中的佼佼者,可是他最担心的事却是怕自己OUT了,所以他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渴望不断进步的蒋皓笑言,“公关是一个以知识力为推动的行业,特别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行里越久,对经验值的要求就越低,对洞察力和求知欲的要求就越高。如果我现在不学习,那么当下一波划时代意义的传播方式到来时,我必然要出局。”

如果之前还会认为蒋皓今天的成就是运气成分居多的话,那么现在看来,这种“运气”背后更多的是他的刻苦和努力,更与他积极乐观、努力向前的人生态度和始终对公关行业充满激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35岁,在国家部委,蒋皓或许会成为一名处级干部;

35岁,在跨国公司,蒋皓或许会成为一名公关总监;

35岁,在宣亚集团,蒋皓已成为一名公关公司总裁。

蒋皓说,他相信天道酬勤,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从一个AE到业内高级管理者,他用十年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只要努力去做,最终会得到认可,他的成功可以被复制,而你也可以成为公关界里的第二个他,甚至更快、更好。

上一篇:央企如何走出舆论荆棘 下一篇:《孔子》高调传播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