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作品要多点新闻性

时间:2022-10-22 06:47:27

副刊作品要多点新闻性

报纸副刊,尤其是党报副刊,它同正刊一样,都承担着传播新闻、传递信息、服务读者、影响生活的基本功能。因此,副刊作为新闻纸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就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大局,突出新闻性。但副刊毕竟姓“副”,它既有与其他新闻版面的同一属性,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它所体现的“传播新闻”的功能,是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实现的,即人们通常称之为的文学性。报纸副刊又不同于纯专业性的文学杂志,它既然生存于新闻载体,离开了新闻载体就不会取得最初的传播效果,因而就具备了“新闻文学”的双重含义,应是新闻性、文学性和谐结合的产物。

新闻性是副刊的根本属性

副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突出新闻性是办报人的共识。但是副刊的新闻性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提高,副刊的新闻性才尤为重要。

我国报纸副刊起源于清末,最初称为“附张”,刊登的内容是旧体诗词、人物掌故、笔记小说之类的纯文学作品。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报纸副刊大多沿袭这一模式,所刊登的文章与正刊没有多少关系,与整张报纸的风格也不相协调。“五四”期间,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晨报》、《民国日报》上创办的副刊,所刊载的时评、杂文,对社会上种种弊病及时提出针砭,生动、形象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对于新文化革命和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鲜感、时代感,应该说是副刊新闻性的最初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报纸副刊的形式、文体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曾经的“老三篇”――小说、散文、诗歌,受到严峻挑战,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用文学手段表现的纪实类作品,如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特写、速写、非虚构小说、纪实小说、问题小说、报告小说、口述实录小说和新闻体小说等,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走向副刊。这类作品最基本的特征或者说它的生命所在,就是及时反映现实,体现了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副刊的新闻属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同时也使报纸传播新闻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文学性是副刊的表现特点

报纸正刊强调新闻性,副刊也强调新闻性,其表现形式是全然不同的:前者是客观实录,以“快”见长;后者则追求艺术化了的反映,以“深”取胜。

纵观近年的《济源日报》,文学性在副刊上的体现,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体现艺术的真实。新闻必须严格反映事实的真实,这是没有异议的。文艺作品也强调真实,副刊除了小说可以虚构外,其他作品在内容上都必须是贴近时代、贴近百姓、反映现实生活的,但这种真实的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要揭示生活本质,允许用文学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其所揭示的生活真实,就是艺术的真实。《济源日报》的“济水源”副刊,曾刊登过一篇笔者撰写的文艺随笔《农民的土地》,这篇随笔塑造了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农民形象,获得了河南省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那是我作为包村驻队工作人员,在王屋山区抓到的新闻事实。我看到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那么深,就心有所动,用亲身感受写出了保护土地的重要性。文章采用了叙事、感想和启发的连贯,完满地实现了政治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二是体现强烈的时代感。在当今的变革年代,人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引起关注的事情也特别多。副刊要体现时代感,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同步,这就需要副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优势,在火热的生活中发掘灵光,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诱人的光华。近几年,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提高,绿色环保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和向往,而营造绿色的人就更值得赞扬。《济源日报》副刊在时代感的体现上不遗余力,2006年发表在“济水源”副刊上的散文《绿色之恋》,是笔者在小浪底采风时创作的作品,着力描绘了小浪底北岸优美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国家重大工程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以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两代林业工人对绿色的挚爱和无私奉献的绿色情怀,呼吁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社会。

三是在提高副刊的文化含量上下工夫。新闻限于篇幅及时效,其报道的事实往往只能满足读者急于知道的“发生了什么”的迫切性。而副刊则可以从容不迫地作全景式报道,以弥补正刊的不足。有人说,报纸新闻作品与副刊作品的区别在于“新闻拉客,副刊留客”。也就是说真正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副刊的水平。所以,副刊必须在挖掘深度、在提高作品的文化含量上下工夫。

追求新闻与文学的“联姻”

副刊编辑应有较高的政治和文化素养,既要有政治敏感,又要有艺术修养,这样在副刊经营中就会得心应手。优秀的副刊编辑,所编辑的稿件质量和版面语言是经得起推敲的,是有自己的标准和起码尺度的。有时会碰到某些作者的询问:你们报纸副刊退回的作品,文学刊物上都用了,你们为什么不用?我想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党报文学副刊不能与文学期刊画等号,党报文学副刊应追求新闻与文学的“联姻”。

追求新闻与文学的“联姻”,首先要注重“事实”、“新闻”、“文学”三要素,缺了事实,没有根基;缺了新闻,没有价值;缺了文学,没有形体。因而,报纸副刊作品,既不能像一般消息那样简明扼要,也不能是一些主观空灵或晦涩朦胧的无病,而应在遵循新闻真实规律的同时,提倡生动形象,使之充满文学色彩。在这方面,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济源日报》副刊也刊发了产生影响的作品,如报告文学《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风雨万羊山》等。这些作品调动了文学的语言,用多变的修辞手法,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新闻与文学的“联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济源日报社)

编校:施宇

上一篇:完善户外广告的监管 下一篇:让主题报道成为要闻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