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22 05:20:46

厄洛替尼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方法 登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以及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关键词"厄洛替尼""不良反应""规律""特点",检索出有关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中英文文献共180篇。选取这180篇文献中使用厄洛替尼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病情以肺癌、胰腺癌、喉癌、胃癌、口腔癌为主。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女性患者。厄洛替尼的使用剂量为150mg/d,联合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无明显规律。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皮肤系统,所占比例为42.22%;其次为消化系统,所占比例为39.44%;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所占比例总和为18.34%。结论 在对患者使用厄洛替尼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检测,重视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做到有效预防,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厄洛替尼;发生规律;不良发应

随着厄洛替尼的广泛应用,关于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也显著增多。本次研究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选取有关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中英文文献共180篇,选取这180篇文献中使用厄洛替尼发生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厄洛替尼的临床用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发生规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登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以及超星数字图书馆,检索关键词"厄洛替尼""不良反应""规律""特点",检索出有关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中英文文献共180篇。选取这180篇文献中使用厄洛替尼发生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记录厄洛替尼临床用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及病情、厄洛替尼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和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分析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发生规律。将所有研究数据录入至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患者基本资料 18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病情以肺癌、胰腺癌、喉癌、胃癌、口腔癌为主。140例患者为肺癌患者,21例患者为胰腺癌患者,9例患者为喉癌患者,6例患者为胃癌患者,4例患者为口腔癌患者。

1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7例,所占比例为70.6%,女性患者有53例,所占比例为29.4%。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女性患者。

患者的年龄分布为42~83岁,有51例患者年龄为42~50岁,83例患者年龄为51~60岁,30例患者为61~70岁,16例患者年龄大于70岁。

2.2药物使用情况 厄洛替尼的使用剂量为150mg/d。180例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治疗中厄洛替尼与其他药物联用,联用药物主要为常规化疗药物,如阿霉素、吉西他滨、长春新碱、顺铂、紫杉醇等;55例患者在使用厄洛替尼治疗的同时,还服用中药汤剂进行辅助治疗;33例患者单独使用厄洛替尼进行治疗,未进行联合用药治疗。联合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

2.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180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1~89d。其中57例患者发生于用药后1~7d,29例患者发生于用药后8~14d,26例患者发生于用药后15~28d,28例患者发生于用药后的29~42d,40例患者发生于用药后的43~89d。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与用药时间无明显联系。

2.4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皮肤系统,共76例,所占比例为42.22%,6例患者出现脱发,16例患者出现甲沟炎,54例患者出现皮疹;其次为消化系统,共71例,所占比例为39.44%,42例患者出现腹泻,16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4例患者食欲下降,6例患者发生肠梗阻,3例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所占比例总和为18.34%,其中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以间质性肺炎(4例)、肺损伤(2例)、鼻黏膜充血(2例)、咳嗽(2例)为主,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以抑郁症(4例)、嗜睡(4例)、精神错乱(1例)为主,血液系统临床表现以红细胞下降(3例)、血小板减少(3例)、白细胞减少(3例)为主,泌尿系统临床表现以尿频(1例)、急性肾损伤(2例)为主,生殖系统临床表现以阴道出血为主(2例),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正快速的发展,在临床上转化医学的应用逐渐扩大化,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的重点[1]。肿瘤形成过程中,机体内的生长因子与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厄洛替尼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抑制剂,能够通过机体内的信号传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起到抑制作用[3]。肿瘤患者病情难以控制的关键是肿瘤细胞容易发生转移,并且增殖速度较快,对药物产生耐药性[4]。厄洛替尼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能够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进行抑制,减弱肿瘤细胞的耐药性[5]。厄洛替尼2007年正式被国内临床研究者们应用于临床[6],尽管厄洛替尼是一种靶向疗效显著的特效药,但随着厄洛替尼的广泛应用,关于厄洛替尼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也显著增多。

本次研究显示,联合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这说明,在进行联合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皮肤系统,所占比例为42.22%;其次为消化系统,所占比例为39.44%。因此,在患者使用厄洛替尼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定时为患者进行肝肾功能监测,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使用厄洛替尼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的检测,重视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做到有效预防,从而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晋亚楠,夏爱军,梁园,等.厄洛替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7(24):193-194.

[2]盛袁萍.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9-81.

[3]李翔,黄欣欣,周亮,等.厄洛替尼的临床不良反应与治疗对策[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2):137-139.

[4]马晓丽,张建清,杨媚,等.厄洛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0):786-791.

[5]刘朋,王芙荣,朱红,等.厄洛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的文献回顾性分析[J].首都医药,2013,20(24):59-60.

[6]雷招宝.厄洛替尼致间质性肺疾病的特点、机制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15(4):211-214.

上一篇:单磷酸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疗... 下一篇: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