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时间:2022-06-03 12:05:10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两组各64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吸烟指数、(焦虑/抑郁)及加重次数等,并对两组患者的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病程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指数、焦虑评分、抑郁、加重次数等评分方面差异显著(P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每年都会造成数百万人死亡[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2]。长期吸烟、生活不规律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观察组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为52~70岁,平均年龄为(60.30±1.82)岁;对照组同为64例,其中男50例,女14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2.61±2.26)岁。所选患者严格按照入选标准,病史、体检资料较为全面。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除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和体检资料之外,还要收集患者的住院时间、吸烟年限等资料。患者需要填写 (圣乔治呼吸问卷)、 (焦虑/抑郁)等量表。

1.3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准[3];②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 、病程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指数、焦虑评分、抑郁、加重次数等评分方面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实验室资料比较 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指标占据预计百分比和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死、致残率较高,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道、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部有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加,也有患者出现噬酸性细胞增多现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人体的影响除了肺内部效应外,还有肺外部效应,并且会引发抑郁、焦虑。

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是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共存的常见疾病,常见症状为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本研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对于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的显著影响。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一下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如禁止吸烟、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严密控制病情反复发作等,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降低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概率。

本文为了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常规检查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两组各64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吸烟指数、 (焦虑/抑郁)及加重次数等,并对两组患者的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从中看出:观察组(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和对照组(非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 、病程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指数、焦虑评分、抑郁、加重次数等评分方面差异显著(P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对于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都有不同的显著影响。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控制,如禁止吸烟、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严密控制病情反复发作等,这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降低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李永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2(33):5872-5873.

[2]孙长永,朱苹,雷雪,等.血清脑钠肽水平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2013,33(11):13-14.

[3]徐薛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3.编辑/张燕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缓解期的临床疗... 下一篇:爱立敷薄片在失禁性皮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