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22 02:38:32

相邻关系研究

摘 要:相邻关系在我国最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单列一章,地位清晰,但看似清晰的相邻权制度并不一般:它在渊源上可以追溯到很远的时代;在性质上有很多种争议;与现存的用益物权――地役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依次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对相邻关系制度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澄清部分问题,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有关相邻关系的困惑时,在解决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相邻关系;性质;地役权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59-01

1 相邻关系的性质

“相邻关系,是指依据法律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驶不动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关于相邻关系的概念,相邻关系和相邻权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引起疑惑,其实它们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角度来讲的:“相邻权”着眼于民法之权利本位这一法律观念,而且仅从权利得扩张一方观察,而“相邻关系”着眼于不动产相邻各方利益平衡之调和。所以相邻关系从权利的角度去讲又称为相邻权。

各国立法关于相邻权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模式: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模式和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模式,前者将相邻权归属于地役权,使之成为地役权的组成部分,即有地役权吸收相邻权;后者区分了相邻权和地役权,认为相邻关系不是独立的用益物权,而只是对所有权的限制。我国《物权法》的规定遵从了后一种模式和观点,将相邻关系和地役权分别规定在第二编所有权编和第三编用益物权编中。但是相邻关系的这种位置归属,也容易引起误会,即认为相邻权是所有权的附属,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也容易基于当事人是否具有不动产的所有权而判定其是否拥有相邻权,把所有权作为相邻权的前提和基础。司法实践中也有失误的可能,从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甲和乙是邻居,因为相邻空间、通风和采光发生纠纷。甲告乙建雨棚覆盖其房屋,开窗通其厕所、澡堂。乙承认此情况,但辩称他的建造物并未超出其所有权的范围。经法院调查,发现甲被覆盖的房屋有几十厘米宽的范围缺乏合法依据,属于他在六十年代初自行连檐成屋的,在土地使用权证上仅记载为水沟。法院据此判决:由于原告甲对被覆盖的房屋不具有所有权,所以对其要求他人排除妨碍的主张不予支持。

这是一个比较老的案例,在当时《物权法》还没有指定出来的情况下,法官所作的裁判可能会考虑更多别的因素,今天我们依据《物权法》再来重新看这个案例,结果就很明了了。

首先,相邻权的行使并不需要当事人拥有其正在使用的房屋的所有权,只要有使用权就可以了。

其次,相邻关系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不是基于所有权的产生而产生的。相邻权之所以属于所有权的范畴,是因为它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限制,为了防止一方基于自己的所有权所做的行为影响其相邻方。所以法院基于原告不拥有房屋所有权而判定其败诉的判决在现在看来是不妥当的。

再次,相邻权并不等同于所有权、地役权等具体的物权,它的名称容易误导人们认为它是一项具体的权利,其实它只是对所有权的限制,它的内容是不影响他人的生活而提供的必要便利或需要的利益。

所以在本案中,乙因为行使所有权建造雨棚而影响了邻居的采光等必要的生活需要,他的所有权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受到限制。

2 相邻关系的历史渊源

有关相邻关系内容的规定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古罗马的《十二表法》中也规定了与相邻权接近的地役权,但是真正对地役权给予详尽规定的还是之后的罗马法。按照我们今天对他物权的分类即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可将罗马法中的役权、永租权、地上权划分为用益物权。其中的役权中包括很多今天相邻关系的内容。

按照罗马法,役权可分为人役权和地役权。人役权的规定随着奴隶制度的消灭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是地役权的内容却适合之后的任何时代,它不受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存在于任何形式的社会中。

罗马法按照三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将地役权分类,其中田野地役和城市地役的划分是罗马法关于地役权的根本分类,也是与我们今天的役权或相邻权内容最接近的一类。其中,田野地役与土地密切相关,包括通行权、放牧权、取水权以及采矿权、采伐权等。城市地役与建筑物密切相关,包括属于积极地役的架梁地役、支撑地役、排水地役等和属于消极地役的禁止建筑地役、禁止妨碍光线地役和禁止妨碍嘹望地役等。这些权利今天也存在与我国的法律中,分散与《物权法》的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规定中。由此可以看出,相邻关系和地役权有着相同的法律渊源。

3 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

3.1 性质上的不同

上文已用很多笔墨对相邻关系的性质做了分析:首先,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权利,它只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限制;但是,它又不是所有权的附属,而是一种独立的制度。地役权的性质很清晰,它是物权中的一种明确的用益物权制度,是人们可以拥有的一项权利。所以,相邻关系与不动产所有权同时存在,不可能单独取得或丧失,但是地役权则可以。

3.2 调整范围上的不同

首先,地役权调整的利益种类比相邻关系大。从《物权法》第七章相邻关系和第十四章地役权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第七章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列举了属于相邻关系的种类,而第十四章主要规定了当事人双方如果约定地役权合同的时候,应当约定的内容、注意的问题和不得违反的规定等。法律的列举不能穷尽现实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也不能有效处理随着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比如说眺望的利益,虽然和通风、采光等利益比较相近,但是与通风和采光权相比,它并不是人们维持正常、健康的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利益,而是一种趋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更高利益,所以《物权法》的相邻关系中就没有对这种权利给予法定的保护,那么对于对这种利益有要求的人就需要通过和他人订立地役权合同来得到自相关的利益。

其次,地役权较相邻权,对当事人受到的利益的损害的影响程度的保护更广。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物权法》的这种规定方式在实践中也应当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举例来说,一个居民区与一个工厂相邻,工厂有噪音污染,距离工厂从近到远依次有甲、乙、丙三栋楼,受噪音的影响即由甲到丙逐渐减弱。假设丙楼所处的位置的噪音程度比社会正常的生活噪音高出很少,但尚处可容忍范围,而甲和乙处的噪音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可容忍噪音程度,那么甲和乙楼的居民有权依据相邻关系对工厂提讼,而丙则不能享受相邻关系的法定保护,必须由地役权的相关规定所保护,也就是说,如果丙和工厂之间设立了役权,那么就会受到法律有关地役权的保护,如果丙和工厂之间没有设立役权,那么不会受到法律相应的保护。

3.3 产生的不同

从产生于法定还是意定方面来讲,相邻权产生于法定,除了当事人双方不动产相邻这一个条件以外,构成相邻关系并不需要其他方面的要件。但是,地役权产生于,所以当产生纠纷需要解决时,必须以双方事先订立的合同为基础,否则无法对纠纷做出合理判定。

4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相邻关系制度在《物权法》中的清晰明确的规定,给了当事人明确的指向,帮助人们有效地认识和保护自己合法的基本利益,也提高了人们注意限制自己的权利以防止对他人构成相邻关系的侵害,防止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无理纠纷。同时,既然是法定制度,则在救济方法方面非常明确,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也有法可依,防止相关纠纷被认为是小事件而不予理睬。

同时,地役权的意定性构成了对相邻关系的有利互补,在相邻关系的强制性规定的基础上,给了当事人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当然,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相邻利益,也会有更多新的常用的相邻利益被列入相邻关系的范畴,但是就目前法律中有关相邻关系和地役权这两种制度的规定还是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比较完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齐恩平.业主区分所有之相邻权研究[J].法学杂志,2009,(3).

[3]付春杨.司法实践中确认的权利――从清代相邻权的实例考析[J].社会科学家,2008,(2).

[4]马玉成.浅议我国相邻权制度[J].甘肃行政学院报,2006,(4).

[5]建丽,王慧英.相邻权与地役权关系之我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6]王建鲁.关于在我国民法中区分相邻权与地役权的思考[J].中国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3).

上一篇:论居住权的移植和创新 下一篇: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