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时间:2022-10-22 02:18:54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原动力。在全部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无疑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起始和入门阶段,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培养 物理 兴趣

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起始,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因此,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尽量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一、重视新课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情绪亢奋,精神抖擞,注意力比较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重视新课的引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实验引入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而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尤其是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例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相同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毯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毯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解。讲“大气压强”一节,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杯水倒置”的实验,我们手中拿一个盛满水的水杯,问“我如果把水杯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地说:“会”,然后我们在杯口盖上一张硬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流出,与自己作出的判断截然相反,则会惊讶万分。学生就会将浓厚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

2、实例引入

物理是研究物体的道理的,这种道理又普遍包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可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讲:“摩擦”时,可先问“穿旧鞋为何比新鞋容易滑倒?”讲压强时,可先举“宽书包带比窄书包带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

实践证明,用这些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对有关感性知识的回忆,而且使他们积极思维,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

3、习题引入

根据新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简单容易),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如在“机械效率”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刚学物理不久的初中生来说,较难理解人们做功过程中,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教学前可以先设计好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设计习题:李东为了提200N的水上6m高的三楼,已知他用20N的水桶装水,那么:(1)李东把这桶水提到三楼一共做了多少功?(不考虑人重)(2)李东的目的是做什么?他在提水过程中对哪部分做的功是有用的,做功多少?(3)李东在提水过程中做的哪部分功是无用的,但又是不能不做的功?做功多少?

4、故事引入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趣味性很强的故事,如“曹冲称象”“哥伦布竖鸡蛋”“阿基米德称王冠”等等,在引入新课时,有针对性地选一些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气氛活跃。在学习“密度的应用”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前不久,我老家的邻居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外地人找上门来,说他在挖墙基的时候挖到了几个金元宝,按照黄金的价格至少可值上万元,但由于急需钱用,只要2000元即可出售;邻居听了心动就买了下来。现在要帮他鉴定一下是真是假如何才能鉴定呢?带着这样的悬念,学生急于找到答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二、重视难点突破,稳定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也容易转移或减退,教材的难点,若不能有效地突破,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势必会影响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累积起来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实践证明,教学中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案,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恰当地应用有助于难点的突破。比如利用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对照讲解电源的工作过程、利用自来水管中水的流动对照导线中电子的移动,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课中许多实验、现象、规律都是通过图来表达的,学生看不懂图就无法理解课文,这些图必须详讲。如串、并联电路电磁继电器等必须将实验模型和图一一对照讲解,这样做有助于突破难点,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初中生来讲,实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除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外,必须充分利用课后的小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实验,这个不起眼的小实验取材简单:鸡蛋和盐水,形象直观、明显,上浮、下沉、悬浮一目了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后,弄清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外实验的成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会从被动做实验到主动、积极地寻找材料做课本上的实验,有的还能自己设计或改进实验,如用玻璃瓶、蜡烛、细铁丝、香烟铝箔自制验电器等,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该说,课外操作实验的过程,已经成为初中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更有利于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条件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自然、接触社会,使学生产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乐于学的飞跃,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挖掘身边物理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教育学术版)》【M】王庆海

上一篇:谈活动促德育的发展 下一篇: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人才需求与高职土建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