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际互动与日常化:电视传播互动性的本质与表现

时间:2022-10-22 01:32:32

类人际互动与日常化:电视传播互动性的本质与表现

【摘要】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电视媒介对于互动性的追求和认识,结果表明,虽然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视传播的互动性做出了诸多

>> 类人际互动与日常化:电视传播互动性的本质与表现 电视节目的互动性研究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电视与电影的互动性分析 教师话语的互动性与语言习得 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的互动性 浅谈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互动性 生存场所互动性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音乐与电影的互动性 非日常化与日常化的杂糅 叙述类口语交际话题互动性的激发 电视节目加强互动性的必要性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浅析互动性科普知识传播方式 “论媒介产业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传受 电视节目如何加强互动性 电视节目如何增强互动性 物理教学互动性的思考 口语交际互动性的激发 互动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演变:认识新媒体[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Pryor L. The Third Wave of Online Journalism.Online Journalism Review.From http:///orj/future/p1019174689;宋昭勋:“网络新闻学之历史与定义”,刊载于《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5.

[5]Holly Kruse:Betting on News Corporation:Interactive Media,Gambling,and Global Information Flows,Television New Media 2009.10:179.

[6]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98.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6-228.

[8]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丁雪英,连燕堂,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3.

[9]唐·韩德尔曼.通往虚拟偶遇之路:霍顿与沃尔的《大众传播与类社交互动》[M]//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伊莱休·卡茨,等编,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2-155.

[10]王晓红.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4.

[11]梁虹.德波与激进的景观社会批评[M]//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12]德赛都.“权宜利用”:使用和战术[M]//罗岗,顾铮,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伊雷特·罗戈夫.视觉文化研究[M]//罗岗,顾铮,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14]隆·莱博.思考电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9.

[16]杰伊·布卢姆勒,迈克尔·古列维奇.政治家和新闻界:一篇有关角色关系的论文[M]//奥利佛·博伊德-巴特雷,克里斯·纽博尔.媒介研究的进路.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9-149.

[1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美国政治传播学者兰斯·班尼特有力地批判了新闻中的四种信息倾向性,即个人化、戏剧化、片断化和权力/无序的倾向性。参见《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47-98。

[19]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06.

[20]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周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8.

[21]特里·维纳格瑞德.交互设计[M]//熊澄宇,编选.新媒体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91.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

上一篇:平板斜网架及支承结构 下一篇:Web2.0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舆论引导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