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时间:2022-10-22 01:10:57

试论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摘 要: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股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本文在对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因等进行分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强调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为和谐校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 班级管理 引导

了解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人都知道,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最令我们班主任头疼的不是个别学生的“小打小闹”,而是非正式群体的大量出现。有的学生沉迷于网游,上课根本不认真听讲,来到学校是交流、切磋游戏经验的,回家则“挑灯夜战”;有学生喜欢吸烟,经常在宿舍、厕所等地偷偷吸烟,且屡教不改;还有专门讲究穿着打扮的“新新人类”,留怪发,穿奇服,老师管他,便稍加收敛,老师一有松懈,便故态复萌、四处招摇……这些非正式群体,因为其数量多、人员杂、涉及面广,常常使学校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虽然其时有违反校规校纪的事件发生,但由于法不责众的缘故,常常被“从轻发落”。

非正式群体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已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它对班级管理具有马太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

一、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又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这些群体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学习、娱乐、休闲等环境中自由组合、自发形成的。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非正式群体有别于班集体、团组织、学生会等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在中职学校中由来已久,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非正式群体的问题才逐渐显现出来。大量事实表明,大多数班级中都存在着一些结构松散的小群体,而大多数学生又都在某个小群体中充当一定的角色。这些小群体往往以意趣与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心理需求为主要功能,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每个成员往往自发地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中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气味”相投,自由组合。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大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有相同、相近的观点,或是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或是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或是由于性格互补。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的好恶、兴趣为基础,自由参加,自由退出,但拒绝“叛徒”和“出卖”。

2.结构虽松散,却有较强的内聚力。

由于是自由组合,没有固定规章计划,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主要靠情感维系,因此成员的流动性较大,结构比较松散。但其相互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他们观点接近,信念一致,有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成员对非正式群体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有较强的凝聚力,形成一种“抱成一团”的现象和排他性的倾向。正是这种排他性,给我们的日常班级管理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

3.承认权威,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一两个“核心人物”,其因具有某方面突出的才能,在群体中威信较高、影响较大。但并不固定,随着情境的变化,会涌现成员认可的新领导者。成员往往对这种自然产生的领导者言听计从,“核心人物”能左右群体成员,并对整个班级产生重要影响。

4.成员交往密切,具有友伴群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能为不同的学生、陌生的个体提供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场所,其情感成分在调节人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成员间情感较和睦,交往较频繁,对同伴的行为相互认可并支持;而且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灵敏,常常互通有无。

这些特点说明了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绝大部分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探究

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容轻视的力量,它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我们认为,非正式群体在中职学生中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价值观念萌发,独立人格逐步形成。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性格等个性特征趋向稳定,思维能力、活动能力显著发展,意志力、自制力明显增强,对家庭、学校的依赖性逐步减少,人格日趋独立,强烈要求张扬自我和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正式群体活动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这促使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寻求展示独立人格、表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2.精力过剩,内心空虚。

不少中职学生从初中跨入中专,从“书山题海”中一下子解脱出来,学习压力骤减,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还有大量的时间、精力顾及其他,就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各展所长。也有部分中职学生根本不在乎学习,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发泄,他们便沉迷在玩乐和游戏之中,那种白天到校闷头大睡、晚上回家挑灯夜战的“网虫”就是最极端的典型。

3.总是遭遇挫折,寻求情感支持。

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阶段就成绩欠佳,屡屡遭受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指责,内心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来到中职学校后,尽管学习任务轻了,但成绩依然较差,在班级中似乎显得一无是处,因此心理压力大,有苦无处说,就与类似的同学聚在一起,发泄内心的苦恼,寻求心理的平衡。

4.猎奇心理和盲目崇拜意识的结合。

中职学生渴望长大,有时逆反心理作怪,喜欢标新立异,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与成熟(其实他们并不成熟),他们往往把形象或俊朗、或甜美、或强悍的影视歌明星与出色的运动员视作自己的偶像,并且不加取舍地进行模仿,留怪发,穿奇服,化浓妆……共同的偶像崇拜有了共同的语言,于是他们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5.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的相同,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的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归属性。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方的中职学生吸引在一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归属和安全感。也有的学生由于性格相似、脾气相投,或由于在班级、学校、社会上的处境、地位相似,在感情上比较融洽,就经常聚集在一起。

由此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它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当我们从整体上客观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非正式群体现象时,不难看出非正式群体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

三、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对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把非正式群体一概斥责为小团体,对非正式群体一味地打压、“堵截”,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古语道:“大禹治水,疏而导之。”我们必须看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要努力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时代的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结合所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中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把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相结合,应该看到非正式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正式群体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排斥。我们不能一概地将非正式群体当作危害班级、学校的“小团体”而强行令其解散。每个人都有归属感,都需要友谊和被关心,害怕孤独,需要交往,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正是在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正式群体起不到的作用。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我们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如书友会)应采取支持、保护的措施,促其成长,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团结同学、搞好学习生活的有效阵地。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如同乡会)应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的方针,积极引导其发挥正面效应,防止其向消极方面倾斜,特别是要杜绝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如电玩迷),我们也不能简单粗暴、排斥打压,而应主动接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从中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我们的思想教育要善于运用情感艺术,春风化雨,沁人心脾。当然,对屡教不改者,在必要的时候要视其情节轻重,进行适当的处理。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

非正式群体之所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的正式群体与活动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尽可能地把绝大多数非正式群体成员吸引过来,使之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精力和激情得以宣泄,才华和技能得到展示。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以自身的权威性、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娱乐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抵制功能,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之热爱班级、学校,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群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4.引导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发挥积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群体成员的“精神领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如果做好了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由他来影响其他成员,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善于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启发引导、转化工作,应经常与之接触交谈,听取他们的呼声,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他们培养成为班级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纳入可控范围及良性发展的轨道。

5.因势利导,巧妙发挥非正式群体的自我管理效能。

我们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感情基础,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班集体管理的一些合理化意见及建议。在积极引导、转化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加入班干部行列,形成强而有力、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6、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许多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则放纵溺爱。那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往往都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所致。因此,我们应主动联系其家长,密切配合管理,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教师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这样家校联手,齐抓共管,我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铲除滋生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土壤,尽量净化校园环境。

四、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尊重学生,耐心教育,积极引导,尽量求同,做到克其短,扬其长,使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得到培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华铁.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现象透视与对策[J].湖南教育,2001,(12).

[2]李有华.中学生心理教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第一版.

[3]孙秋兰.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金建全,周云鹤.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2,(12).

[5]栗婷.浅谈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及其教育管理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上一篇: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创新理论在项目管理案例教学中的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