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海上钢琴师》1900的生存哲学

时间:2022-10-22 11:58:58

【前言】解析《海上钢琴师》1900的生存哲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集谛: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面对苦,就要分析“苦”从何而来,这就是“集”谛。1900的“苦’源于一种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首先,这种对立表现在对大海上。大海是1900的生活环境。大海在体积上的表现是广阔无垠、浩瀚无边,美学上称之为“崇高”。而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

解析《海上钢琴师》1900的生存哲学

[摘要]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终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性和复杂性,“苦、集、灭、道”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 四圣谛 社交与群居的本能 崇高 精神生活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一托纳托雷的一部力作。影片讲述了一个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1900终生都没有离开Virginian号游轮,他的一生正体现了佛教“四圣谛”的人生观点,即苦、集、灭、道的生存真理。

苦谛:孤独寂寞的情感承担

“苦谛”所讲的是一种终极关怀,它所注重的是通过“受苦”来寻找生命的真谛,转化迷惘,开示醒悟,建立生死智慧,超脱根本的无助。佛教的“受苦”强调的是“肉体的苦”,即生老病死。而1900的“苦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苦”,即孤独寂寞的痛感。作为个体人而言,1900是一个“被抛掷的存在”[1],无父无母,无身份无国籍。他的生命状态就是孤独寂寞。作为社会人而言,1900有社交与群居的本能,“社交本身并不能给人任何的。只是它的反面‘孤独寂寞’。乃是人能想到的最大的积极的痛感,所以人要求社交或群居,乃是为避免‘孤独寂寞”’[2]。但是1900最终却是拒绝社交与群居的,不过拒绝这种本能不代表没有没有这种本能。生命的本能遇到意识的阻抑才会由直变曲,由平变伏,由裸的变为含蓄隐秘的……这是一种感情上的转变,是人的单一和贫乏的多样性统一的转变。阻抑的群居本能的作祟带来的是1900孤独寂寞的最大痛感。

集谛: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面对苦,就要分析“苦”从何而来,这就是“集”谛。1900的“苦’源于一种人与环境的二元对立。

首先,这种对立表现在对大海上。大海是1900的生活环境。大海在体积上的表现是广阔无垠、浩瀚无边,美学上称之为“崇高”。而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性,即可恐怖性。[3]所以自然界的伟大和崇高在他情绪上的表现是恐怖性引起的惊惧。同时导演大量使用了象征压抑与忧郁的蓝色调,加强一种情调,这种情调最终依恋于最理想的事物――大海,因此大海这一纯客观的存在却因为“色彩的绝对感染力而变成一种逼真的象征,一种对心灵的具有同样压抑威力的绝对世界”[4]。当然大海这个特定环境给1900带来的“惊惧压抑”并不是无所依附的,它往往使1900的心理活动带上某种特征或倾向,在心理学上,这就被称为心理动势。这种心理动势在1900活动中的客观表现就是他对游轮Virginian号的过分依赖。1900将Virginian号视为世界里唯一的诺亚方舟,而对于Virginian号以外的一切事物他本能地排斥,而养育他的Danny也一直向他灌输“Virginian号以外的一切都不好”的思想,所以在1900眼中,他人即地狱(萨特),天空即尸布(狄兰一托麦斯),大陆即荒原(艾略特)[5]。这种否定性的认识观为他的社交与群居本能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然,1900排斥陆地排斥社交还有其他原因。他曾经试图走下Virginian号游轮但失败了,原因不是他“所能见”而是“所不能见”。1900所不能见的是陆地的尽头,而陆地的尽头在这里隐喻的是工业文明的尽头。根据摄影的线条透视规律: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视平线以上(下)的线条越向远处延伸则愈往低(高)处走,视点右(左)边的线条向左(右)集中。[6]线条最终会汇于一点,这一点就是1900所谓的世界的尽头。但在电影中,出现在1900面前的却是一个高楼大厦所组成的无边的平面。这些建筑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1900所看到的正只有工业文明带来的这些表面繁华和喧扰。却不能见工业文明的尽头。

灭谛:音乐心灵的永恒坚守

灭谛是指知道苦因后如何对症下药,灭掉祸根,去除污染。1900根除“孤独寂寞”之苦的方法是自我对音乐的坚守。当风暴来临时,整个Virginian号游轮都处于战栗之中,但是1900却悠然自得地弹琴。在《海上钢琴师》这个电影的“四度空间”[7]里,一维的光线(闪电)、二维的平面(地板)、三维的空间(房间)和四维的时间(钢琴与吊灯的运动)所反衬出的正是1900自由逍遥的生命状态。此时他对死亡是无意识的,他只关注音乐。1900一直排斥着“人的世界”,因此音乐是他乐纳自己的唯一事物,是他的支柱,是他的心。后来他想将自己的音乐唱片送给心爱的女孩,其实是想将自己的心送给她。但是这份礼物注定是送不出去的,就如1900发现别人要批量生产他的音乐时注定是愤怒一样。因为没有了音乐就等于没有了心,而没有了心,他会死。对于音乐的坚守,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自己孤独寂寞心灵的坚守。

道谛:终极远离的精神追求

“道”谛的内涵如何根除祸根污染。佛教定义这个“道”为“八正道”,即正语、正业……[8]这里的“正”解释为“远离”,所以正语即所谓的远离妄言、正业即远离各种杀道和淫业……1900正是通过最终极的远离方式――死亡,走完了自己解脱的进路。他曾说:“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用死亡来对抗无限和未知。这种对抗中体现的是一种“主人意识”,或者说“纯粹的自我意识”,其本质是“自我存在”,也就是作自己的主人公,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敢于承担死亡甚至乐于死亡。1900追求的是能够自控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在的生活。”[9]

美国当代小说家戴弗瑞斯在他的作品《羔羊之血》中写道:“有些诗很长,有些诗很短,它是一首短诗,可是它仍是一首诗。”[10]1900的一生短暂却是诗意的。他的人生四圣谛也是他的心灵发展史,但是“变化不是进化,在艺术中没有进化”。所以不要苛求1900成为艺术创作的典型,他只是一种对某些人生存状态的图解而已。

上一篇:游戏式的叙事法 下一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现状及其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