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成夏普大股东

时间:2022-10-22 11:52:21

鸿海曾与夏普营业额相当,如今前者已是后者的五倍。

随着电子行业价值链转移,夏普和鸿海都需要向更上游发展。

两大电子巨擘的合作,在第一时间即受到了来自资本市场的追捧。

3月27日,夏普宣布将向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商―鸿海精密工业定向增发约1.2亿股,价值670亿日元(约合8亿美元)。交易完成后鸿海将拥有夏普近10%的股份,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

消息公布后,双方股票分别涨停。而就在3月26日,因深陷巨亏,夏普股价还曾一度跌至32年来的最低位。

将于4月1日就任夏普新任社长的奥田隆司表示,“夏普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垂直体系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希望借力鸿海的制造及成本优势,发挥协同效应”。

其实对于同处电子产业的两家公司来说,随着价值链转移,无论是拥有品牌的夏普还是以代工为主的鸿海都面临向产业链上端升级的压力。前者最好的学习榜样是苹果,而鸿海则试图从单纯的代工厂向发包商转型。

“就互利关系上看这次合作是正确的,但成功与否还要看下一步的发展。”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及国际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委员会主席王保平均表达了审慎的观点。

在此次联姻中,鸿海受益显然更大。

罗清启认为,“和许多台湾厂家一样,鸿海有器件的生产能力,也具备低价的优势,但没有终端品牌。”郭台铭也曾提及,“我没有经营品牌的基因”,“更希望专注于制造环节,同时与有品牌的企业开展合作。”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郭明确表达过倾向于日本企业的观点。鸿海从2010年开始与日立接触,看重了最早由日立研发出的IPS面板技术―特点是可视角度大、响应速度快、色彩还原准确。但因为鸿海业绩走低,收购金额未能谈拢,谈判最终破裂。后来是日立与东芝、索尼结成战略同盟。这也迫使鸿海不得不将将合作目标瞄准了夏普。

虽然没能赶上第一批New iPad的供货,但夏普预计将在本月内开始向苹果供应IGZO面板,同样它也是Apple TV的主要供货商。“鸿海入股夏普说明它正努力往产业链上游爬升”,罗清启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

液晶显示屏一直是苹果系列产品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以New iPad为例,310美元的总成本中,屏幕就花了70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数据表明,虽然鸿海的总销售收入中,来自苹果的占比不断攀升,在2012财年第三季度甚至将首次突破50%。但利润率却从2002年12月的7.4%一直下降到2011年的2.4%。向上游产业链的转移,不仅将提升鸿海的整体利润率,还可以使其在与苹果的谈判中,掌握更强的话语权。

更何况,夏普目前的股价已经是过去十年以来的最低值,仅以溢价11.11%的价格入股本身就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鸿海的现金支持,至少能让资金链紧绷的夏普先缓一口气。后者未来一年面临价值2000亿日元的可转换债券到期兑现的压力。

在2011财年度业绩预亏2900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之后,夏普曾采取多项改革措施以期自救。包括将主要生产大尺寸面板的一家日本工厂的开工率减半,以及产能向中小尺寸面板转移的策略。

此前郭台铭曾以个人名义收购了夏普显示器产品公司(SDP)46.5%股份,这家公司负责运营一家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制造工厂,其中60寸以上面板的年生产能力达到400至 500万片,相对于大尺寸液晶电视不到200万台的年销量产能严重过剩。郭台铭承诺包销其中50%液晶面板,为夏普解决掉最为棘手的难 题。

但这些改革并不能给夏普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夏普任命了新的领导层。被换掉的片山干雄上任仅五年,刷新了这家百年老企社长在职年限最短的记录。

对比10年前的夏普,你会发现“液晶之父”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具体来说就是放弃垂直整合。

为了防止技术外泄,夏普从研发到制造曾一直奉行“黑盒策略”。创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刘棠枝曾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夏普最初没有把面板作为一个公共资 源”。

在意识到垂直整合战略的局限性后,夏普与索尼、台湾奇美均开展合作,将部分面板生产技术转让给奇美,并通过共同采购降低成本。索尼在2009年就拥有夏普一家工厂的7%股份,不过由于后来鸿海介入,索尼明确表示不会继续出资,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走到了尽头。

在宣布与鸿海的合作之前,夏普的脱困方案一度被外界认为“很不彻底”。索尼则给夏普提供了一个参照,前者将原有电视业务分割成三个部门,包括高端产品设计制造部门、低端产品外包以及新一代电视研发部门。这恰恰反映了电子行业放弃垂直整合,仅保留高附加值环节的趋势。

(欲深入了解夏普因何巨亏及平板电视行业未来命运,请见P94《巨头巨亏》)

上一篇:苹果CEO来中国干什么? 下一篇:腾势能助比亚迪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