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B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影响评析

时间:2022-10-22 11:49:37

FASB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影响评析

【摘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修改SFAS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以期帮助恢复美国经济,引起会计界强烈反响。本文通过对修订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背景及产生的后果进行评析,旨在揭示准则修订的实质,指出修订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不应成为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我国应加快公允价值理论和应用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关键词】FASB 放宽会计准则 影响评析

美国时间2008年9月15日,由于深受次贷重创,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宣布申请破产,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2009年4月2日,迫于各方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修改SFAS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受此消息刺激,在金融股的带动下纽约股市当日大幅回升。可以看出,此次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备受煎熬的美国金融行业暂时抓到了新的救命稻草,对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改观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此举真能使美国乃至全球从金融危机的深渊中复苏过来吗?我们不妨对FASB此次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的影响进行剖析。

一、 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价计价)会计准则的背景分析

(一)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引领世界

公允价值概念于1970年起源于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大量在财务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原则,并在2006年9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原则范围内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为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提供了统一框架。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家也开始在其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我国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跨越”式发展。毋庸质疑,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采用是会计制度发展进步的必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

(二)此次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

FASB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FSP),《公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范例说明如何确定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提高了准则的灵活性。

修订的核心就是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不存在或资产不能以正常价格出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修订准则的目的

在金融危机中,严格执行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机构必须不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减计资产,大幅度增加亏损。对金融机构而言,放宽按市价计算资产价格后,金融机构将有机会重编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逐步清理不良资产而不是简单地大幅削减资产,减小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资本金充足率和放贷能力等方面的快速下降。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乃至美国政府将其作为拯救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

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已成为20世纪末以来会计计量的重要特征。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到底给经济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双刃剑”效应

当市场处于上升时期,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以市价计量的银行资产和收益随之水涨船高,呈现自我放大效应,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财务报表利润提升―银行出现更多的赢利和可动用资金―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这一循环。因此,在2003年以来美国处于市场大幅上升周期的环境中,按市价计价准则加剧了经济的泡沫,但却普遍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欢迎。

但这一循环在市场进入下跌周期时的负面效应非常可怕,一旦市值出现短期下降,资产减值计提便开始,当资产减值超过一定数额时,银行债信用等级下调,进而导致更多的资产减值发生,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加剧恶化,进而导致市场抛售、债信评级继续下滑的恶性循环。据统计,美国银行系统大约有近2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其中主要是住房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至2008年底,美国银行业资产减记的损失已超过1万亿美元,理所当然,美国政府最初提出的7 000亿美元的经济拯救计划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二)对会计界的影响

此次修订公允价值计价准则,不是会计界研究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自发作出的调整,而完全是迫于华尔街银行家们、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等的压力被动作出的修订,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帮政府鼓励银行“造假”。修订会计准则,不会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而仅仅只能“美化”财务报表。

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最忠诚的手段,其可靠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如果过分考虑“经济后果”更可能使企业经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加大委托方的成本。会计的根本职能是提供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信息,如何应用信息由使用者决定,而信息的可能“经济后果”不应成为制定准则或修订准则的依据,“如果要求会计实现超出单纯性计量的目的,将会失去会计的可信度,从而影响会计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思考和启示

(一)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不应成为拯救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

解决引发金融危机的毒瘤的根本办法应该从制度改革着手。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应加强金融风险监管,防止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风险监管机制分两个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的风险监管是指企业内部出于维护股东及企业的资产和权益目的,会自觉地建立健全自我监督的风险控制机制,并有效运行。但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分地投资高风险产品,在经济快速发展期投机心态浓厚,而这时,企业的所有者应积极监控公司防止盲目扩张。然而,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并不能及时、准确地预计到风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政府将充当“第二防火墙”的职责。政府一方面应鼓励自由竞争,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但同时必须有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防止企业因形成行业垄断和偏离市场竞争规则而引发恐慌性危机。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双重多头”:联邦和各州均有监管的权力,同时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部门和机构,监管机制很分散。这种分散的监管模式强调权力制衡相适应,可以提高金融活力,增加资本流动性,但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监管模式已经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风险由此孕育和扩大。改革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实行统一监管才是根本上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修订会计准则充其量只是临时措施,虽可以减轻投资者的恐慌心态,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反而损害了会计作为反应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有效职能。

(二)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启示

1.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缩短与国际会计界在公允价值应用上的差距。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仍然代表着国际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才刚刚起步,不应受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影响,而应加快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完善准则指引,在实现与国际趋同的同时又符合中国会计发展的实情。笔者认为,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方向除理论内涵、计量技术等外,应着重加强应用实践方面的实证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指引规范,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影响。

2.我国尚处在公允价值准则应用的初级阶段,在准则应用上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特别是在对金融资产的计价方面。针对新兴的金融市场,首先是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应该以规范金融衍生品的列报和风险披露作为关键和重点,防止准则滥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全面准确性,向反映经济实质的方向进行会计制度改革,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2008.10.

[3]姜山.修改准则:美国银行业的救命稻草?.上海证券报,2009.03.

[4]徐颉.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上一篇:面对金融危机的会计准则反思 下一篇:跨国经营资金管理模式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