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不良资产的认定

时间:2022-10-22 11:40:54

试论企业不良资产的认定

【摘要】企业的不良资产认定主要基于资产已经发生“损失”,会计准则的解释尚不能完全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文章认为,企业不良资产的认定应通过对资产的“变现价值”、“创效价值”与“初始价值”的比较才能得出正确判断,实务中还应以具有创效能力的资产组为认定对象。

【关键词】不良资产 变现价值 创效价值

一、企业不良资产的理论解释

企业不良资产在理论解释上,主要基于资产已经发生“损失”。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账,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该项解释强调的是资产所发生的“损失”。原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2005年11月7日在中央企业不良资产责任认定和处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良资产主要为“资产损失”,包括已经形成事实和未形成事实上的资产损失。按资产损失的构成情况分为三类:一是企业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二是企业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资产盘亏、毁损报废以及技术淘汰等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三是企业因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外投资监管不力等造成的各类投资损失。根据上述解释,不良资产是指已发生“损失”的资产①。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按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孰高确定。因此,当一项资产发生减值,即资产已经发生“损失”,应当被认为是不良资产,其“损失”程度可以参照该会计准则来判断损失的金额。

因此,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计提减值准备以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

二、企业不良资产损失的判断

判断资产是否为不良资产,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资产初始成本的价值未发生变动而未来现金净流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二是资产初始成本的价值发生变化而未来现金净流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小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小于等于资产的账目初始价值。当一项资产因非资产本身的外部因素造成未来现金净流量出现小于初始成本时,尽管资产价值按照公允价格测算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是发生变化引起损失后的资产价值大于资产按照未来现金净流量测算的价值时,应以资产初始价值与公允价值之差来判断其减值数量。这项假定是基于资产的变现公允价值收入要高于源于资产未来创造价值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即“变现价值”大于“创效价值”。

比如,产品订单减少、产品质量差等原因,财务核算上尽管会以该项资产的“变现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损失,但实际损失会远远高于这个差额。企业拥有资产的核心目的就是获得高于资产初始成本的盈利,即该项资产在企业未来生产经营中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大于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如果按此判断,似乎最好的办法就是处置资产而获得变现的现金流而放弃未来运营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流。事实上,企业经营者不会或没有理由马上处置该项资产,而应从造成资产不良的外部因素着手,即应从改善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以及外部市场拓展角度出发,从而提高该项资产的创效能力,使其由不良转为优良;如确实无法改善现金流,那么企业应果断处置该项资产,从而获得当期现金流。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即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为零或为负值,实务工作上被称为“闲置资产”或“负效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如在改善未来现金流无望,其最优方法是对该项资产进行处置。

在第二种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小于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小于等于资产的账目初始价值。当一项资产因资产本身的因素造成资产初始成本价值发生损失,如发生资产贬值、资产毁损等情况,该项资产从变现价值角度来讲已发生损失,但该项损失不高于该项资产未来净现金流现值变动的程度,即“变现价值”小于“创效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损失主要是由于资产本身贬值造成的,尽管有可能未来净现金流现值高于资产的变现价值,但事实上由于资产本身的贬值往往会拖累其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作为企业经营者,提升资产价值的方法应从改善资产本身质量入手,稳固其获利能力。

总之,理论上对不良资产的认定和损失程度以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来确定,但作为企业经营者,其判断依据应以该项资产的未来净现金流现值为核心依据,如果未来净现金流现值持续低于其变现成本,并且无望改善,最优的策略是资产对外处置而获得当期现金流量。

三、现有不良资产理论解释的局限性

基于资产已经发生“损失”,即定义为不良资产了,企业经营者如果不能厘清资产管理有关信息时,就有可能误判资产价值或者作出错误的调整。

首先,以资产“变现价值”估计特定时点的资产价值容易引起误判。如果不标明某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估计方法,企业经营者并不能判断该项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情况,也许该项资产是闲置资产,甚至是负效资产,而这些资产最优管理策略就是对外处置,如不对外处置将会逐渐通过折耗的方式降低资产价值,从而降低企业整体价值。以“变现价值”估计资产价值相当于企业清算时使用的方法,而企业作为持续经营的经营单位,“变现价值”并不能说明该项资产的未来净现金流入情况,从而给企业经营者造成误判。

其次,企业资产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升资产的“创效能力”,当一项资产被确认为不良资产时,如何调整仍需作进一步梳理后才可判断。造成资产账面减值损失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判断,唯有如此才能作出正确处理。

再次,资产对外处置变现需要一定时间,即存在资产粘性。当资产处置变现完成后与原资产减值估值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即资产粘性使得资产变现价值与估值存在偏差,为此在处置时应充分市场化,从而获得更为公平的市场价值。

因此,不良资产可以从“损失”角度进行确认,但如何调整和处置却需要深层次分析该项资产的未来净现金流入和变现价值,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内外部原因,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决策。

四、不良资产的实务认定

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按照属性和流动性可分类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等。按照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的价值进行检查,并估计减值准备,有助于反映企业资产在具体时点的状况,但对于如何甄别具体对象的不良资产,仍需在实务工作中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不良资产组的鉴别和认定。企业的资产发挥创效能力一般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而非以单个资产的形式出现,如炼化生产装置是以整套设备发挥作用,而不是具体某个蒸馏塔或管线分别单独发挥作用。因此,实务人员应以具有整体发挥创效能力的资产组为对象,检查其整体的“变现价值”和“创效价值”,进而拟定资产的调整或处置方案。具有代表性的资产组有:单独计量投入和产出的生产设施或装备、单独计算收益的股权或债权投资、单一客户的应收款项等。

第二,闲置资产的确认。闲置资产一般指已不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资产,包括资产组和单项资产。在实务操作中既有较容易确认的,但也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当资产负债表上按变现价值确认减值准备和当期时点的资产价值,容易造成企业经营者的错觉,认为该项资产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处置变现,但如果不进行处置变卖,该项闲置资产的未摊销价值将会继续通过折耗形式吞噬企业的利润。因此,闲置资产的确认应以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是否在发生作用为标准,防止资产负债表上按“变现价值”计算的资产价值带来的混淆。具有代表性的闲置资产有:长期停工的生产设施或装备、具有创效能力资产组中不发挥作用的单项资产、长期积压存货、预计不能投入正常生产经营的在建工程等。不过,为生产经营准备的正常周期的备品备件不应列为闲置资产。

第三,科研机构的不良资产认定问题。科研和企业管理机构的资产因为其并不马上创造价值,如果发生资产减值必定是按照变现价值计算,无法通过直接的创效能力判断资产的不良程度。鉴于科研机构的资产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属性,一般并不将其按变现价值减值的资产确认为不良资产,因为该项资产仍为有效的,仍会发挥创造价值的作用。只有在该项资产变成确实无用时,才可以确认为闲置资产,才可以进行调剂或处置。

第四,报废资产的认定。固定资产报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磨损或陈旧,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必须由先进设备替代。第一种情况可被确定为正常报废;第二种情况可被确定为非正常报废,账目资产净值金额较大,一般未予折耗。正常报废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中的最后环节,已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尽管未来不能产生现金流,但一般也会带来一些处置收入,且收入有时可能会大于其净值。非正常报废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已退出了生产经营过程,不再创造未来的现金流。处置非正常报废资产,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资产损失,但如不及时处置,未来处置的收入可能会更低。

(赵嘉辉系中石油财务资产部处长、高会、博士、CPA、CIA;尉红刚为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二连分院院长、经济师;逯新文为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高郁掬.我国上市公司不良资产财务效应实证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08-06-10.

[2] 卢淑艳.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国有资本财务监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07-01.

上一篇:从低硫到低碳:国际排放权会计发展述评 下一篇:基于中职Flash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