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时间:2022-10-22 08:59:43

太极拳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摘要:传承太极拳术,弘扬太极文明对传承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在教授太极拳术方面的观点,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太极拳;中学教学;教学策略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灿烂辉煌的明珠,其中包含了深厚的古典哲学文化和深邃的中国传统中医脉络学说。学习太极拳要从青少年抓起。普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可以强身健体、开发智力、修身养性,由此可见,太极拳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初中生太极文化的传承中,太极拳的学习和练习中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呢?

完整示范,尽显魅力

太极拳是一种将意识、动作、呼吸等很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运动,它刚柔相济、阴阳相合、快慢相间、动静相错、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连绵不断,演练起来大方、典雅、优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太极拳之中蕴含的深厚哲理和艺术魅力,学生就难以拥有长久的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毅力。因此,在教学初期,完整示范尽显太极之魅力就尤为重要,这对以后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带领学生学习太极拳时,笔者首先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完整示范太极拳,力争为学生建立一个完整、全面的太极印象,感受太极魅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首先,笔者请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同学慢跑一圈,然后做课前准备活动。在做课前准备活动的时候,笔者尤其注意学生做好腿、腰、肩的活动,防止在正式学习的时候发生学生韧带拉伤和扭伤的危险。之后,笔者开始为学生示范和讲解太极拳的动作和每个动作的含义用途,力争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示范左右搂膝拗步这个动作的时候,笔者随意请来一个同学,与他对打。太极拳虽然慢,却能招招牵制敌方;太极拳虽然招式简单,却能一招制敌。这一示范迅速让学生明白了搂膝拗步动作的内涵原理,让学生更加直观而又真切地领悟到太极拳的魅力所在,虽缓虽简,却是借力打力,水到渠成。在教学前,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太极拳的完整示范教学,有利于全面而又直观的展现出太极拳的魅力所在,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太极拳的全面认识,领悟太极拳之中蕴含的深厚哲思,进而全面调动起学习太极拳的热情和信心,推动下一阶段太极拳的教学有着巨大的帮助。

分解动作,由易到难

太极拳动作的教授过程中,有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动作比较长,甚至有个别动作较为复杂,动作缓慢,每个动作手、臂、腿等动作规范性要求比较高。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生多反映动作记不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长动作科学合理的分解成几个分动作进行教授,由易到难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

比如,在带领学习野马分鬃这个动作的时候,笔者就将动作分解教授,教学效果很理想。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会扎马步,然后右分鬃。笔者让学生先左脚踏实,身体微微向左转过来,将身体重心缓慢的转移到左腿,然后右脚收回经过左脚踝向前方提起,然后右脚向右迈出,身体右转先用脚跟着地,渐渐随着身体重心的右移,右脚踩实,弓右腿,蹬左腿形成右弓步。教会学生腿和身体的动作之后,笔者再带领学生加上手臂的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这之后,笔者又针对学生动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指导。将动作招式分解教授,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容易接受,学习效率也变得很高,没过一会儿学生就掌握了这个动作。

分解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变得简单,另一方面学生也变得更加易于接受,动作也更容易在分解教授下更加标准,学生学习效率由此而变得更高。

融入游戏,趣味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这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丰富多样的趣味游戏等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和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带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笔者就时时穿插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长期的教学,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太极拳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基本上在每一个动作教授完成之后都带领学生两两一组,运用所学的动作对打。比如,双峰贯耳这个动作,笔者在教授完之后,请上来一个学生,让他运用刚刚学到的招式来与笔者对打,全班爆发出欢乐的笑声。之后,笔者让大家像我和这个同学一样对打,但是笔者强调对打是为了去发现拳术的奥妙,并不是真的打架。学生立时来了兴趣,纷纷两两对打起来,欢声笑声不断。而且,在这期间,笔者发现,个别之前没有学会动作或者在前期学习时候没有认真学的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学会了相关动作。

可见,将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引导、学习热情的调动和保持,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对太极拳教学有着很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雁飞.中小学武术教学心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4(6).

[2]谭克理.论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中学)

上一篇:微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剂 下一篇: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教”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