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外敷诊治案例解析

时间:2022-10-22 07:57:10

丹毒外敷诊治案例解析

下肢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病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一般的抗菌消炎,短期内不易治愈,且治后复发率高。为解决治疗难题,根据该病的发病部位与解剖特点, 2005-03~2009-12采用刺血及中药外敷治疗下肢丹毒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出我院2005-03~2009-12就诊的35例丹毒患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4岁。患病部位在小腿者20例,踝部者10例,足背部者5例,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5例,伴发热者10例,将3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为20例,对照组为15例2组病人局部均有红肿热痛,均进行体温、血白细胞计数检测。2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皮肤红肿明显处常规消毒,根据患处皮肤厚薄用三棱针快速直刺,刺入1~2 cm深,随即将针拔出,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后让其自然凝固。隔日1次。患处一般针刺4~5次[1]。然后将金黄散按《医宗金鉴》原方比例配制成散剂。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 500 g,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 000 g,天花粉5 000 g,共研细末。根据下肢丹毒部位大小,取适量金黄散加入鱼石脂软膏(江门市恒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鱼石脂、辅料为凡士林)搅拌成糊状,先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将调制好的金黄散鱼石脂膏剂均匀涂于患处,厚度0. 3 cm,覆盖范围大于丹毒范围1~2 cm,用7. 5 cm×5. 5 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48 h/次。对照组静滴头孢唑啉钠4~6 g/次,甲硝唑0.2 g/次,1次/d,7 d 1疗程,满1疗程后症状未消失者继续治疗,一并作为疗效统计对象。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痊愈:经3个疗程或不满2个疗程治疗为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皮损消退,附近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退;有效:经3个疗程治疗体温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患处红肿减轻,局部温度稍高,附近淋巴结压痛减轻;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5% (19/20),对照组痊愈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80% (12/15),经x2检验P<0. 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有1例在治疗第3天全身出现斑丘疹过敏反应,而停止针刺放血,中药外敷,改用静脉抗炎抗过敏治疗。2例出现水疱,仍坚持完疗程,水疱3~5 d后消失。

3 讨论

丹毒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毛细淋巴管的炎症。淋巴系统与血循环系统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常规的静脉给药不易到达局部,使该病恢复较慢,毛细淋巴管一头为盲端,淋巴液循环缓慢。炎症时其内充满炎症细胞及细菌不易被及时清除,造成静脉抗炎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采用三棱针在红肿病变明显区刺破皮肤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使之向外开放而将其内弥漫着炎症细胞为主的淋巴液与血液排出体外[3],使正常组织区新鲜的或含有抗菌药物的淋巴液和血液流入感染区,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清除并消灭该部细菌,从而快速控制丹毒蔓延。同时给予金黄散鱼石脂膏剂外敷,金黄散方中重用天花粉、姜黄,能除热消痈、行气通络,散瘀消肿;陈皮、厚朴、苍术、南星理气燥湿、化痰和胃;甘草、白芷、大黄、黄柏行气活血,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收敛生肌,润肤生肌,祛风止痛止痒。而黄柏、陈皮还有很强的抗组胺、抗乙酰胆碱作用;姜黄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甘草亦有很好的免疫抑制作用[4]。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止痛的功效。鱼石脂软膏的主要成分鱼石脂具有活血化瘀、迅速改善周围炎性组织细胞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消炎、消肿、抑制分泌,能使创面持续处于湿润状态,给创面创造生理湿润环境,加速创面修复,缩短愈合时间;鱼石脂软膏中的凡士林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易与丹毒部位组织表面结合而形成保护屏障,保护痛觉神经末梢,降低组织化学物质的刺激,减轻疼痛。金黄散加鱼石脂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减轻炎性水肿及组织缺氧,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通透性,迅速恢复血管弹性等优点,尚可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达到灭菌效果。而且金黄散加鱼石脂软膏外敷药效维持时间长,应用简单,隔日换药1次。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静脉抗炎起效慢且效果不够理想。

综上所述,及早应用刺血法联合金黄散鱼石脂膏剂外敷具有加强疗效,缩短疗程,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炎症发展,促进炎症消退,有效缩短治愈时间。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上一篇:人流不同镇痛方式疗效比较分析 下一篇:直肠癌诊治要点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