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山立传 使瀚海长春

时间:2022-10-22 06:52:47

牧歌是新疆山水画的探索者、开拓者、奠基人,在中国西部山水画坛享有盛名。

牧歌出生书香世家。自幼酷爱艺术的他,中学时代即与同学合办《抗战画刊》,高师毕业当美术老师仅一年,就在家乡办个人画展。1950年,牧歌考入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受到邱石冥、石鲁、赵望云等国画大师的深切教诲,文艺思想大大提高。为支援边疆建设,1953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来到了“国画艺术一片空白”的新疆,扎根天山脚下,更名牧歌(原名穆默),开始用画笔竭力实现自己“为天山立传,使瀚海长春”的诺言。

牧歌的创作生涯从版画开始。几块小木板,一盒木刻刀,他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刻到哪里。初期的作品《天山石峡》、《牧归》就这样问世了,并入选“首届西北五省美展”。更为荣幸的是,他的作品受到了老一辈著名画家彦涵先生的赏识和肯定。在彦涵的热情指导下,画技迅猛提高,成果愈来愈多,精品迭出,《工人新村》、《金秋捷报》等数十幅版画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其中《工人新村》被文化部作为外事活动的礼品,馈赠29个国家。

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牧歌坚信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和战斗的一生;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然是一个以真情实感去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所要描绘的主体的人;一幅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一个艺术家真情实感具象化的总结。缺乏生活的作品,只能是凭空想象,七拼八凑,堆砌成幅,那根本不是艺术。他不仅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实践。近半个世纪以来,牧歌几乎跑遍了天山南北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寻觅题材。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感悟中,他发现新疆的地貌气象以天山为界,南北殊异,风物迥然不同。要准确地去把握它、表现它,在用墨的浓淡枯湿、色彩的烘托点染上,都必须把握好这个特点,才能在构思、构图、设色赋彩上达到笔到、意到、神到的境地。他因此总结和提炼出了新疆山水“南苍北润”的创作理念,摸索出“依山取景”和“积粒法”等一套新的国画表现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

“高空乱云翻滚,似群马驰骋;远山铁骨铮铮,在云雾间时露时没;小河若隐若现,落日余晖忽明忽暗;草原景色瞬息万变,疏落的牛群该回栏了。”这便是牧歌泼墨重彩的大写意作品《山雨欲来》所表现的神、美意境。画家以最丰富的大块色调处理主景,烟岚浮沉,把草原、远山与天际拉得深远,给人以“山色有无中”之感,在中国画的淋漓墨气与西洋画的光影明暗碰撞交融中,呈现出一种既统一又别致的抒情韵致,以一种最含蓄的视角语言道出了一个山雨欲来的“画眼”。有心人不难看出,画面中心的最显眼处,一头壮牛已警觉到草原上气候将变,雨兆已起,它顾不得再低头吃草,而是抬头寻辨归栏的去路了。透过这一细节,似乎让人感到雨点已迎面袭来。画面章法布局新颖独特,笔墨技法精纯极具个性,诗情画意俱足,不失为画家上乘之作中的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牧歌发现在浩瀚无垠的大戈壁周边,常见一种由泥岩、卵石、沙砾组成的山体,它们大多雄浑挺拔,其状怪异,有的寸草不生、植被稀薄,有的如古堡残垣、驼队踟躇,还有的像人似兽,尤其是在烈日的光照下或是风雨夕阳中,更显得光怪陆离、神秘莫测。在画面上如何表现其质地及韵味,是牧歌一直在琢磨的一个新问题。

一次,他在洗笔时,无意中把画笔放进了糨糊盘里,当他用宣纸揩擦画笔时,笔下却出现了一种渗透着沙砾感的粗壮墨晕,画家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所想要表现的笔墨效果。

经过百余次的实验与实践,牧歌创造出了一种独特技法“积粒法”:以特制的浆水、矾水合墨、调色,将我国大写意画作中使用的泼墨、泼彩技巧拓展运用,既增强了色调的流动感,又能显示出在同一系统色性中,产生出隐藏的、微妙变化的多样性;加上与国画传统技法的融合,从而使山水肌理有效地凸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作品《鸿雁长鸣》就是他运用“积粒法”取得的鲜活硕果。这些作品,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时序变化,色彩差异,而且精彩地再现了景物的特殊质地及其神韵,充分展现了新疆苍莽、巍峨而又不失秀美、宁静的山川地貌风骨之美。

近半个世纪以来,牧歌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向社会奉献了数以千计的、具有极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而且诲人不倦、桃李满新疆,先后主办过40多期美术学习班,培养了千余位美术工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

牧歌平生襟怀坦荡,温和宽厚,交友处世真诚而守信、谦虚而质朴、豁达而乐观。他一生淡泊名利,经常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常常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分享给画友。

如今,牧歌虽年届八十、满头银发,但其精力充沛、笔耕不辍。我们祝愿,他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朝气和青春常伴,健康与快乐同行,创作出更多、更精、更美的作品。

上一篇:悔也无及柳如是 下一篇:图说新疆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