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和加速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

时间:2022-10-22 06:47:47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和加速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

摘要:十七大以后,我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园青年教师占全园教师的92%,推动和加速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中的关键。园所多角度着眼、多方式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有效模式,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师园本培训方法及其操作程序和要点,切实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总结出了六个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师德修养

1、抓形象。内强素质,外抓形象是我园所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创建园所文化的一种需要。针对园所队伍新,年纪青的实际特点,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幼教处的礼仪培训活动,同时园内开展"文明教师"、"形象大使"的评比活动,使教师形象有了较大改观。在大型活动中,我园教师都以其青春、团结、活泼、靓丽的形象为园所创造了良好的团队风貌,更以其和蔼可亲、甜美雅致的笑容塑造了年轻幼儿教师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2、抓师德。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提出"做忠诚员工"的工作目标,开展了"忠诚"专题教育,使广大教职工理解了忠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本职岗位中的特殊意义,全面提升了园所的集体向心力。

二、管理机制--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园在制度上突出管理者对教师的自上而下的服务,要求管理者为教师提供开展教研工作所需的条件,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传统的教研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最为突出的就是教育管理者在教研活动中"居高临下"的角色地位,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和方法,发挥教育管理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转换角色,发挥教育管理研究、引领和服务的职能。长期以来,教育管理者习惯以指导者的身份、命令式的语调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师必须听从教育管理者的指点、帮助,接受管理者的监督,原本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却变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们尝试改变过去直接指导的方式,引导教师思考"我该怎样做",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2、构建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互动-合作"的教研新模式。过去,教育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检查教师的工作计划和各种文字材料,在材料上加批注和建议,很难真正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现在,我们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观察教育实施的过程,了解教师与幼儿的需要,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计划及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开始从静态封闭式管理走向动态开放式管理。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把自己放在被评判的位置上,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就此发生了转变。

三、畅通园本培训渠道,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1、建立同伴互助式研讨平台。一是"老带新",实行师徒结对制度。一是青年教师自选老教师结队,二是行政人员亲自带徒。要求每周徒弟跟班观摩一次师傅的半日活动组织,大胆提问、虚心请教,相互交流;行政人员每周必须下班指导徒弟半日活动。

二是"新帮老",新教师多媒体教学技术娴熟,知识面宽,有热情,有干劲,易于学习并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帮助老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以青年人的热情感染老教师。在这样的互助下,我园的年轻教师成长很快,老教师也充满活力,共同成长。

2、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自主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让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业务园长指导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处理教材和生成课程;请家长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怎样与家长沟通;让有专长的教师来指导教师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等等。使教师们得到了全方位的培训,这种合作式园本培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能解决教师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作为园本培训的教师在给其他教师培训的同时自己越来越有专业自信。

3、自我成长。即教师自主申报研究领域。教师的自主申报做到"四有":有领域、有具体内容、有活动心得、有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申报内容要体现个人教研专长,可以分年龄段、分班进行走班教学,对此学科细化研究,学期末进行经验交流,争取一学期成为此学科的带头人,园所颁发相应证书,同时可以申请第二门学科,以此类推,达到门门精的目的;学期末交流不合格者,园所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以及下学期的发展方向,继续此项研究。

四、启动集体协同平行反思,实施有品质的即时教学沟通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着重表达主题活动特点、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法等。表达对别人设计教案的修改、批判意见时,要求每个教师针对他人的教学构思,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基本达成共识。这样的集体备课,是教师对话、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

2、每周提问题会。提问题会开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问卷、交谈等,要求必须体现"三交流":教师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困惑,引发思考,交流寻找解决对策;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或教学问题适时选择针对性强的文章进行原文学习,交流感受,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三是交流自己对中心议题的看法,可提建设性意见或质疑,展开讨论,形成共识性认识。

3、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每课都要及时简洁写出课后反思,记录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尝试在下次教学中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善于从他人的教学实例中发现问题,开展反思评议,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把那些关键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反思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样,教师通过"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系列教学行动,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就能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4、 专业引领。园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光盘,通过上网查资料、建立资料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定期和不定期的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或领导到学校进行学术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究,并采取对话、参与、拓展训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向老师们提供最新的理论信息。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下一篇:改变学的方式,调动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