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

时间:2022-10-22 05:33:30

[摘要]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治疗。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10月135例(170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4例(2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4例(28眼)发生率为16%。发生原因:滤过性强17例(60.7%),结膜漏8例(28.6%),脉络膜脱离3例(18.7%),其中,4眼(14.22%)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保守治疗前房恢复。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术前降压、术后密切观察、早发现、及时恢复前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45-01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术后近期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粘连、白内障形成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1]。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合理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本文就近几年来我院行青光眼手术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35例(170眼),其中,男78例,女57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原发性闭角青光眼84例,原发性开角青光眼44例,继发性青光眼7例,所有病人术前均局部或全身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稳定后再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每天裂隙灯、眼底镜检查,必要时行眼B超检查,发现浅前房后给予阿托品散,加压包扎,甘露醇浓缩玻璃体,口服醋甲酰胺等治疗,一周前房未恢复者给予手术治疗。浅前房按Spaeth分类法[2],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帖;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2 结果

本组患者135例170眼中浅前房24例28眼,其中,原发闭角青光眼14例(14/28,50%),开角青光眼8例(8/28,28.6%),继发青光眼6例(6/28,21.4%)。按Spaeth法分类,浅Ⅰ度18眼(64.3%),浅Ⅱ度6眼(21.4%),浅Ⅲ度4眼(14.3%), 均发生在术后3 d内。其中24眼用散瞳、加压包扎、静脉注射甘露醇、口服醋甲酰胺等方法治疗后前房恢复。2例滤过过畅,经巩膜缝合、前房注气术恢复前房。1例结膜漏行结膜紧密分层缝合术恢复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行ECCE+IOL植入术+前房形成术恢复前房。

3 讨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浅前房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眼部病理改变: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前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黄斑囊性水肿、恶性青光眼等[3]。因此,及时查找导致浅前房的原因、及时处理,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根据我们的观察,形成浅前房有以下几种原因:

3.1滤过过畅

占本组浅前房病例的60.7%。考虑原因如下:①巩膜瓣太薄;②缝线松、巩膜瓣收缩;③小梁切除偏向一侧;④结膜薄弱;⑤术中使用MMC,增加房水经巩膜瓣外流。这种浅前房多为浅Ⅰ度、Ⅱ度。经过药物治疗,加压包扎,治疗效果良好,本组2例,行巩膜瓣加缝几针,前房注入过滤空气术重建前房。

3.2结膜漏

占本组浅前房的28.6%,术中结膜瓣固定不好、结膜瓣破裂、漏孔、造成房水渗漏而致浅前房,大多属于SpaethⅠ度、Ⅱ度,对于渗漏小者,采用散瞳、加压包扎前房很快形成,较大漏口1例,分层紧密缝合,结膜重新修补,前房形成。

3.3脉络膜脱离

占本组浅前房病例的18.7%,与术后低眼压、术前炎症反应、高眼压、老年血管硬化、手术切口偏后、眼压骤降有关,经散瞳、激素、降眼压、加压包扎等保守治疗,2例前房形成。1例并发白内障,行ECCE+IOL植入术+前房形成术而痊愈。

本组患者未出现恶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表现为SpaethⅢ度浅前房,其原因为短眼轴(≤20 mm)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极浅、房角大部分粘连、治疗关键是解除睫状体环阻滞。

总之,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滤过强、结膜漏、脉络膜脱离是低眼压性浅前房的主要原因[4]。术前眼压控制情况,术中避免眼压骤降,引流道的大小,结膜瓣巩膜瓣的制做是术后前房形成的关键。术后密切观察眼压、前房变化、早发现及时处置、除及少数需手术恢复前房,大部分经保守治疗均能恢复前房,有效地保护视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文炳. 临床青光眼[M].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69-470.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512.

[3]孙兴怀,嵇训传.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1995,31(1): 39-41.

[4]余克次, 葛坚. 青光眼术后低眼压及防治[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2,26(5): 268-269.

(收稿日期:2007-11-05)

上一篇:老年人跌跤的相关因素和预防 下一篇:儿童滞留乳牙拔除时机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