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时间:2022-10-22 05:19:32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心理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关键词】 支气管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它是由多基因遗传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支气管系统的不稳定性,环境方面的因素,如过敏源和感染的激发,以及变态反应、生化因素虽与本病有关 [1] ,但是心理社会因素对此疾病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

1 心理特征

(1)过于顺从、依赖、敏感、极易接受暗示、神经质。(2)胆小、内向、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被动、对别人和自己在感情上都模棱两可。(3)难以忍受挫折,缺乏信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致病的心理机制分析

据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确有一定关系。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心身医学体系,已将支气管哮喘列入心身疾病的范畴。其致病的心理机制如下。

2.1 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哮喘的发作与特定的潜意识心理冲突有关,强烈的依赖欲望没有满足,使这种情感受到压抑,而不能从哭泣或叫喊等意识行为向外表达,又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于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而致病 [2] 。

2.2 心理生物学理论 心理因素为什么能够诱发哮喘呢?(1)心理因素使大脑中枢神经失去植物神经的调控,从而促使某些介质释放,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水肿;(2)心理因素引起内分泌功能的失调;通过下丘脑和它控制的垂体而影响免疫机能,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过敏因子、生化因子的抵抗力。(3)心理因素影响全身的或支气管粘膜的免疫力,使其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加。并使支气管痉挛和产生大量分泌物(粘液)堵于支气管中 [2] 。

2.3 学习理论 从行为学的观点来看,哮喘的发作会立即引起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可能会使他们逃避责任,如家务、锻炼和某些社会活动等,获得继发性受益,从而个体获得习惯性心理和生理反应,通过特变成为支气管哮喘 [2] 。

3 预防对策

3.1 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养成一个合理的生活习惯 (1)居室经常打扫,保持空气清新流通,不宜铺设地毯、地板膜,也不宜放置花草,被褥、枕头不宜用羽毛或陈旧棉絮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填充,而且要经常曝晒、勤换洗。避免吸入过冷、过干、过湿空气,避免烟雾、煤气、香水、空气清新剂等具有浓烈气味的物品;(2)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证睡眠,避免劳累,生活要有规律,纠正吸烟、饮酒过量等生活习惯;(3)饮食宜选用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多饮水,避免已知的引起哮喘的药物以及食用辛、酸、麻、辣、油炸、蛋、鱼、虾等易诱发哮喘的食物 [3] 。

3.2 加强体育锻炼 在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适合哮喘患者参加的依次是游泳、划船、太极拳、体操、羽毛球、散步、骑自行车、慢跑。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哮喘患者可以参加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运动和比赛,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达到锻炼身体,使患者不断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

3.3 心理健康教育 (1)要及时发现发作先兆,如烦躁不安、喉痒、胸闷、干咳等,发现先兆应立即用解痉镇静药,如氨茶碱或其它平喘气雾剂。提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给予积极的处理;(2)改变不利的情绪,解除呼吸困难和不良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协助患儿调整心理状态,做到无紧张、无恐惧情绪,使患儿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3)改变与哮喘发作有关的不良行为和家庭模式;(4)指导和鼓励患者自我照顾,消除顺从、依赖和过度自我中心的急躁情绪,增强自信心,提高安全感;(5)改善肺通气的功能以及尽可能地提供有规律的医疗服务;(6)掌握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及其性格特点,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训练 [4] ;(7)帮助患者适应生活环境,融洽人际关系,积极改善生活条件,发扬互助互爱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9.

2 祈志鹏.实用临床心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168-177.

3 马文元.全科医生心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4-256.

4 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7.

上一篇: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模型的建立 下一篇:低分子肝素钙与葛根素注射液配伍治疗短暂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