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证据不足的存疑不能适用

时间:2022-10-22 04:43:52

一、证据不足不能的法律性质、条件

不是一种程序上的处理,基本含义是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不的情形有三种,不的法律性质也各有其含义。证据不足的存疑不,属于客观上的不能追究,即由于证据上的原因,无法保证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准确性而不能追究刑事责任。正是由于客观上的不能追究,因此,作出不决定后,如果发现新的事实和证据,在法定时效内,还可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作出不的决定”。此规定包括两个条件:(1)已经经过了补充侦查。这是对已经经过补充侦查,仍然不决定的时机控制,也是作该决定的程序条件。一般而言,未进一步收集证据就认为不符合条件,为时过早。(2)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的。是指证据不足达到比较严重程度,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以致即便提起公诉,法院开庭审理后也可能宣告被告人无罪。两者必须同时具备,人民检察院才可以对此情形下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决定。

二、对证据标准的认识

证明责任是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收集证据、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以及部分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的责任。而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是: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而不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笔者认为,案件承办人在审查时一方面要考虑手中的有罪证据是否充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这些证据能否在法庭上合理地导致有罪的判决。因为案件承办人基于案件事实和已收集到的证据所形成的确信,只是一种信念上的确认,这种确认是出于感性认识或者是办案经验而形成的,是法律确信而非事实确信。但是,案件承办人在将一起刑事案件送交法庭审判时,起码应该有信心保证诉讼成功,或者说他应该确信法庭会做出有罪判决的可能性要大于做出无罪判决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应当提起公诉。检察官在决定时之所以要考虑法庭做出有罪判决的可能性,是因为侦查阶段获得的证据能否被法庭审判所采用,案件承办人对证据价值的判断可能还有不被确认。的证据必须经过法庭上的质证、确信,才能由法庭认可,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了“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决定”;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案件进行审理后,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照法律规定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何谓犯罪事实清楚,是指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是定罪证据质的要求,内容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证据必须依法查证属实,每个证据与犯罪事实之间都存在客观联系;证据充分又是对定案证据量的要求,内容为凡是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都有相应证据予以证明,全部定案证据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证明力能够达到排他性地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的程度,得到的结论是确定无疑的肯定结论。两者是统一的,是犯罪事实清楚的前提。

司法实践中,由于多种客观原因,有些案件在侦查终结以后,审查或者法庭审理以后,可能达不到以上证明标准,形成疑案。在审查阶段,经两次合法退查以后,案件承办人就应当提出认定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并提交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依法作出存疑不决定。这就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存疑不。

三、存疑不的适用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

(1)据以定案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据以定案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提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一般来说,因为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而决定不之前,应当尽可能退回公安机关建议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继续进行补充侦查。但是,已经经过人民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或发案太久,办案期限届满仍然证据不足,也不可能进一步收集到有罪证据的,也可以不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而作出存疑不。

不作为检察机关独有的一项职权,是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个独立的诉讼环节,因而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首先、作出存疑不既不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又具有终止诉讼保留诉权的效力,从而有利于审判权的统一行使。

其次、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符合诉讼民主原则。就犯罪嫌疑人而言,避免了未经人民法院审判即由行使控诉权的检察官给犯罪嫌疑人定罪的做法,符合刑事诉讼规律,还可以避免将不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羁押、和审判,从而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利。就被害人而言,不制度赋予了被害人对不决定的申诉权和向法院的直接权,有利于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再次、符合诉讼经济原则,节约司法资源。不赋予了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便宜行事的自由裁量权。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了诉讼效率。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检察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上一篇:关于加强中职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漳浦法院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