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接力 第2期

时间:2022-10-22 04:36:11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会想到什么?病床上,重庆工商大学学子、“北滨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前任会长郑城哲牵挂的是捐献眼角膜,带领苗儿石小学的孩子们参观科技馆、看3D电影……

“好事”之徒

2011年6月28日,是郑城哲24岁生日。

这一天,徐露月和一帮同学为郑城哲策划了生日派对。

“城哲,快快好起来,明年我们还来给你过生日。”徐露月说。

“好!”这个大男孩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

看着郑城哲的笑脸,徐露月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前。

2009年10月,2009级本科生徐露月成为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北滨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的义工。

第一次参加协会的会议,徐露月同大多数新生一样,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来谈谈我的想法……”一个新生开始夸夸其谈。

“他是谁?”徐露月问。

“郑城哲。”旁人回答,“2009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新生。”

此后,徐露月就发现这个郑城哲有点“多事”。

2009年12月,“有爱没艾”宣传活动,郑城哲说:“徐露月,你应该这样做……”

2010年的一天,“交通督导员”志愿活动,郑城哲又说:“徐露月,帮我找40个人……”

“他总爱揽活干,把我们整得很累。”徐露月说,“当然,他自己更累。”

一年多来,郑城哲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志愿服务上。

徐露月很好奇——这个瘦弱的大男孩怎么那么爱管闲事?

这个问题,只有郑城哲自己明白。

郑城哲12岁生日的第二天,父亲在汕头因车祸去世。母亲第二天就赶到了汕头,一呆就是四年,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打官司。

此后,郑城哲和姐姐郑敏相依为命,受过不少人的帮助。

高一时,有一次郑城哲发高烧,班主任白老师拿出500块钱带他上医院治病。

“我当时很感激,希望有一天也能够像白老师一样帮助身边的人。”郑城哲说。

为爱奔跑

徐露月对郑城哲的看法有所改变,是在一次募捐活动上。

2011年4月15日晚,徐露月又接到郑城哲的电话:“徐露月,明天有活动,你来一下。”

“这个‘好事’之徒又要搞什么名堂?”

第二天,“北滨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的义工们聚齐了。

“我们为陈信军同学搞一个社会募捐活动吧……”郑城哲发出倡议。

陈信军是郑城哲的同班同学,患有先天性血友病。为了维持生命,陈信军每两周都要到医院输凝血因子,一次至少得要几百元钱。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郑城哲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辅导员黄安容。

黄安容发动班上的同学,把1000多元的班费都捐给了陈信军。

“杯水车薪,杯水车薪!”黄安容反复念叨,“城哲,我们是不是得想个更好的法子?”

很快,郑城哲就牵头完成了一份社会募捐策划:联系媒体、制作横幅、组织人员……

2011年4月17日,“世界血友病日”,观音桥商业步行街。

一群头戴小红帽的大学生,正在焦急地等着郑城哲。

此前,观音桥商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劝阻了这群大学生的募捐活动。

原来,义工们百密一疏,在募捐前,没有向商圈管理部门申请场地。

“怎么办?”郑城哲有点急了。

“你去办理相关手续吧。”工作人员建议。

郑城哲立即跑到观音桥商圈管委会游说,终于得到商圈管委会的支持。

看着“陈信军,相信人间有爱”的横幅再次被拉开,满头大汗的郑城哲露出了灿烂的笑。

“这次,我们共募得28745元。”活动结束后,郑城哲向大家宣布。

掌声四起,徐露月和协会的义工们开始欣赏这位为爱奔跑的“好事”者。

拯救义工

“张老师。”2011年5月下旬的一天,学院团委副书记张瑞刚走出学校食堂,就被人喊住了。

他转过头,原来是郑城哲。

张瑞认识这个大男孩,不久前,他向自己提交了一份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方案。

此前,每周五下午,“北滨阳光”的义工们都会去江北区苗儿石小学,帮孩子们进行课外辅导。

苗儿石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长期的帮扶实践中,郑城哲总结设计了一套帮扶工作机制。

张瑞准备把这个方案报给共青团江北区委。

“城哲啊,最近怎么样呀?”张瑞发现郑城哲有点异样:脸发白、唇发紫。

“张老师,我生病了。”郑城哲低声说。

“什么病?”

“前天检查了,结果还没出来。”郑城哲回答。

“严重么?”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医生说可能是‘肝腹水’,抽掉就好了。”郑城哲再次露出笑脸。

简单的一番交谈后,两人便匆匆道别。

5月25日,经过辗转检查,医生诊断郑城哲的病为肝癌。唯一能挽救其生命的方法就是做活体肝移植,但费用至少要30万元。

“爱人者,人恒爱之”,一场“拯救郑城哲”爱心大行动开始了。

5月31日中午,重庆工商大学江北校区宏智楼。

上百名学生代表聚集于此,捧着各班募集的善款,走到捐款箱前。

“把我的治病基金捐给郑城哲吧。”陈信军找到黄安容,“如果不是为了帮我,他可能会有更多时间休息。”

考虑到陈信军治病还需要用钱,学院拒绝了陈信军的请求。

最终,这场爱心大行动为郑城哲募集了17万余元。

爱的延续

2011年12月7日下午3点,重庆卢米埃电影城。

167名孩子戴着3D眼镜,瞪大了眼睛,等待着《丁丁历险记》的播映。

灯光熄灭,幕布亮起荧光,一张熟悉的脸出现在幕布上——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输液管和导流管,一手扶着笔记本,一手握着笔,吃力地写下四个心愿:给“北滨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制作一个专题网站;发起设立一个爱心捐赠日;带苗儿石小学的孩子参观科技馆,看一场3D电影;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是郑老师!”有孩子认出来了。

看到这一幕,孩子们忍不住哭了起来。

六年级学生陈亚辉哭得很伤心:“长大后,我也要像城哲哥哥一样帮助别人!”

四天前,郑城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志愿服务是我走过的最幸福的路程,遗憾的是没能走得更远。”弥留之际,郑城哲道出了自己的遗憾。

为了弥补郑城哲的遗憾,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行动起来。

卢米埃电影城为了完成郑城哲的遗愿,免费为苗儿石小学的孩子放映了一场3D电影。

重庆书刊交易市场为苗儿石小学的孩子们捐赠300本图书。

2011年12月25日,200余名志愿者和来自苗儿石小学的17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聚在重庆科技馆。

由郑城哲设计的关爱帮扶方案通过了共青团江北区委的审核,即将在江北区推广。

“北滨阳光”义工志愿者协会专题网站正在筹建。

郑城哲的眼角膜则由于已经破损,无法捐献,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2年3月,郑敏将没有用完的捐款17000余元悉数交回弟弟生前所在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用这笔钱设立了“郑城哲爱心基金”,让爱延续。

上一篇:情暖贫困患儿 下一篇:非走不可的弯路/先倒入一杯水/把“小人”带在...